育儿不是苦肉计 不必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四 )


用一位家长的话来说,不是我们想当虎妈,而是不当虎妈我们输不起———没错,我们是对主流评判体制屈从,但反抗的代价,我们还不敢让孩子去承担这个结果 。
虎妈把育儿搞成比惨大赛,应该探索全新模式
因为我们学校和社会的评价标准单一,我们就必须全面适应或者说顺从这个游戏规则吗?当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教授董藩宣称“赚不到4000万就不要说是我的学生,没钱怎么可能幸福”时,就意味着成功学早已渗透到教育核心领域了,那么,我们连反思、反抗或者说开发出一种新的育儿模式都不必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就指出,这句话打碎了公众的幻想———大家认为,哪怕社会再物质化、再金钱至上,高等学府也是相对纯真的,应该捍卫超然价值的,但事实上大学已经率先功利化了 。现在的问题是,功利主义可以成为大学的一个流派,但不应该成为全部 。育儿也是一样,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因为这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但应该有更多的人跳出这个规则,去探索新的育儿方式 。一旦我们全面认可成功学的法则,就等于是捍卫和巩固它 。
于长江强调,事实上,在中国“虎妈”是主流,而且好学校就是“虎校”,比赛谁对孩子更狠 。这基本上还是一种中国式的苦肉计,把教育变成比惨大赛 。严格不是问题,而是为什么严格?“虎妈”不谈创新,她代表的是一种经验型教育,以过去推断未来,家长的态度是,我经验比你丰富,你得听我的 。但教育不仅仅是面向未来,更是面向未知 。所有伟大事件,都有不可预知性 。是不是应该鼓励更多家长在育儿上进行一些实验?“虎妈”还是在一个现有的模式下超越,而不是去开发新的模式 。理论上说,10个小孩,应该有10种方向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10个小孩,基本上只有一两种培养方向 。美国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在培养孩子如何面对未知,所以近现代影响全球的技术革新、观念更新都来自欧美 。
教育的单一化是美籍华人、加州儿童会创始人杨帆特别担心的问题 。她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多年,又长期在深圳推广结合美国的教育实验,她认为国内的评价体系单一违背孩子个体的多样性 。很多小孩子被问到将来做什么,想当老板的是大多数 。我们的价值体系单一,如果孩子没考上大学几乎一辈子就打上失败烙印 。做建筑工或水电工不如当老板更有身份地位 。美国把孩子作为一个整体,教育是非常放松愉快的,但大量产出杰出的高科技人才和拥有体面生活的电工 。目前给予孩子和家长的选择项又特别少 。比如传统小学意味着高强度的竞争和成绩决定论,而国际学校压力相对较小,但不能学中文和中国文化,收费极高,还有国籍上的重重限制 。如何把深圳的教育模式变得更加多元,中西合璧,杨帆认为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抗单一标准的成功学,可以从娃娃抓起 。有家长反映,加州儿童会提供了一个结合中美教育优势的幼儿学习场所,如果能有所类似的小学满足这种需求就太好了 。
在深圳,也确实有一部分家长试图跳出主流规则,与成功学、高压式教育抗衡 。比如一些海归派常常会跟校方抱怨:“国外都上半天课就放学了,让我的孩子也上半天课吧?”还有一些特别看得开的家长,孩子成绩差了,被叫去训话,还安慰老师,“一个班总有差的和好的,就让我家小孩当差的那个吧 。我小时候太苦了,让他现在上学时快乐一些,不用成才,差不多就行了 。”或者是经济实力显赫的家长,更是直接喊话,“反正我不求孩子成不成功,我赚的钱够他花三辈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