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概况 青花瓷历史( 二 )


从它们的呈色特点来看,应该也是包含较多杂质的原始国产钴料 。纹饰题材内容单一,器物主要以生活实用器为主 。“宋青花”虽然与唐青花、元青花之间没有窑系关系上的渊源关系,但它们在技术上似乎有某些继承与发展的联系 。到底是不是受到唐代青花的影响? 当人们还在寻求准确答案之时,据说经过国家考古研究鉴定发现,这几件出土的青花瓷器属于明朝产品 。于是产生宋代有青花和宋代没有青花的两个阵营,到现在还争论不休 。
即便是“宋青花”产品,但由于数量非常少,质量也非常差,使用范围也非常有限,估计根本起不到对后世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姑且可以忽略不计 。关于宋代青花瓷器的成长环境,无论从内在(宋代追求素雅)和外在(重文抑商)都没有多少成长空间 。即便某一地区的某一小地方零星发现,都不会对周围产生影响,更不会对后世有所影响 。
为此,元明青花瓷器与所谓“宋青花”基本没有非常直接的传承关系 。即便是唐青花,也与元明青花虽然同用西亚钴料,但胎料配方、工艺制作、施釉方法、青料绘制、烧制工艺、温度高低等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
与北宋同时代的阿拉伯地区,蓝彩和多彩绘陶器瓷胎质量和烧制工艺虽然无法与中国瓷器相比,但其装饰性远远超越唐代青花和其他瓷器的外观装饰 。加上宋代整体荐文抑商,导致海外商业贸易与唐代相比大大减弱中原政治中心的陶瓷贸易自然受到影响,中原地区的民办窑场合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窑场为了生存,间接或者偷偷从事海外贸易(到扬州、福建泉州、广州) 。
从中东、东南亚考察和调查的结果正好印证了北宋时期东南亚、中东,甚至阿拉伯地区北宋官方窑口瓷器非常少有,民窑零星有钧窑、磁州窑、耀州窑产品,南方北宋越窑也少,最多的是北宋景德镇湖田窑、福建窑(建窑也很少,估计受管制或者外国人不习惯,日本除外)、龙泉窑、吉州窑这些产品 。
自唐代、五代和北宋各个时期的瓷器对阿拉伯地区的长期影响,加上阿拉伯地区的瓷土质量的先天不足,无法烧出高品质的瓷器出来,中国精类瓷器依然是阿拉伯地区上流社会的高档品 。
南宋时期,北方金代战乱,南宋政府由于依赖海外贸易,官窑除外,其他瓷器是发展经济的重要贸易产品,所以这个时期东南亚、阿拉伯地区南宋的景德镇窑和龙泉窑(官控窑除外),还有一部分福建仿窑和吉州窑,是主要出口产品,考察中并不见任何什么宋青花之类的产品,半片瓷片都不见到 。也就是这边生产什么,出口什么,并不考虑阿拉伯的传统欣赏习惯(阿拉伯经过唐、五代、南宋贸易进口,也早适应中国本土风格的瓷器) 。
元代征服阿拉伯地区,伊拉克、土耳其、伊朗等都属于元代藩属国范围 。同时,元代早期北方诸窑(钧窑、磁州窑等)和南方(景德镇窑、龙泉窑和少量福建窑和吉州窑)仍然出口东南亚和阿拉伯地区 。但由于这些产品的一成不变,导致出口销量逐渐疲软 。
元代中期大概仁宗时期也只有龙泉窑和景德镇青白瓷是大宗出口商品,其次北方磁州窑越来越零星出口(海外喜欢有图画的瓷品),其他窑口基本转向国内市场 。而阿拉伯地区的色釉陶器相比唐、宋同时期产品已经有很大进步 。尤其装饰上普遍受到推荐(尤其伊朗地区的多彩绘陶器和其他单色釉陶器) 。
元代政府为了拉动海外的巨大市场,也为了捍卫中国瓷器的世界独特地位,为了宗教和文化产品对海外藩属国的文化影响力,结合蒙古统治者自身尚蓝尚白的一些民族习惯,必须考虑推出代表国家实力和文化(宗教)影响力的载体物,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自然是瓷器 。顺便也压制阿拉伯地区逐渐成熟起来的多彩绘陶器势头(不仅仅是出口创汇的问题,主要是政治和宗教<元代佛教是国教>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