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

文章插图
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
1、于
自从由于和对于 在给向到被和比
自从鱿鱼和对鱼 再给向导杯和笔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 。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2、与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 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 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 。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 “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