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会爬就学会走了?家长别开心太早!

老话说:
孩子六坐八爬一岁走 。意思就是宝宝到了六个月可以练习坐,到了八个月可以练习爬,到了一岁则可以练习走路了 。
这是孩子成长的普遍规律,现实中却有不少的宝宝,还没爬几次,就站起来会走了,然后就再不肯爬了 。
我们家的诺诺就属于这一类,今天恰恰又遇上一个发愁的宝妈:孩子十一个月,前阵子走得挺好,摔了一跤,就再不肯迈步,怎么办?
孩子的“爬”和“走”之间,有必然联系吗?非得进过爬才能学走?没经过爬就会走的,又会有什么影响?今天小编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各位宝爸宝妈们一起聊一聊关于孩子“爬行”这回事 。
爬行VS走路
诺诺出生在春末夏初,8个月后,到了准备爬行练习的阶段,因为冬天衣服穿的比较厚实,也因为当时诺妈没有做足够的重视,诺诺的“爬行训练”在有一搭没一搭的状态下过渡了 。相反,儿子对站立非常感兴趣,站着站着,突然有一天神奇地迈开步,会走了!
一家人自然乐得高兴,不断加以鼓励,孩子备受鼓舞,迈开脚步,正式告别“不自由之身” 。
但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原本走路挺好的诺诺,因为重心不稳,狠狠摔了几跤,有一次连嘴唇都磕破了,吓得他再不敢走路,一定要牵着大人的手,怎么鼓励都没用 。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孩子才慢慢释怀被摔跤的疼痛感 。如果真正去计算孩子学会走路的时间,那其实在一岁半后了,不算早 。
无独有偶,今天遇到的宝妈跟我家诺诺的情况非常相似,孩子也是没爬行几次,就会走路了,摔一跤后被打回原形,再想训练孩子爬行,却遭到非常大的抵触 。

宝宝不会爬就学会走了?家长别开心太早!

文章插图
没经过爬就学会走,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诺妈之所以举上面的例子,其实想说的一点是:孩子有没有进过爬行训练,确实是不一样的!
爬行对于婴儿的成长来说,是孩子自主探索学习如何协调运用手脚配合的好时机,这种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宝宝四肢肌肉张力和骨骼的支撑力,也为孩子走路做下铺垫,同时还能锻炼孩子良好的身体平衡协调性 。
包括诺妈家的诺宝,包括这位宝妈,包括诺妈身边的几位相同类似的宝宝,没有好好经过爬行训练的宝宝,因为手脚力量感以及协调性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在开步走的过程中,时常重心不稳,容易摔跤,结果孩子反而因此不敢再走路 。甚至有些孩子很大了,依然喜欢坐在推车上 。
而孩子身上的不协调性,在他慢慢成长以后,会表现得非常明显 。家长如果去观察孩子的跑步姿势,你会发现他的手脚配合特别变扭,孩子的肩膀是斜侧着跑开去,他的身体重心是不聚焦在中心点的,再看老师的评价,在运动技能上,大多都是“一般、欠缺” 。
爬行训练,对孩子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仔细去分析孩子爬行这件事,其实好处还真不少,诺妈简单罗列一下,各位宝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做一个联系 。
力量锻炼:孩子的爬行训练,好比成人游泳,这是宝宝的全身运动 。在爬行过程中,孩子不仅要用四肢支撑着身体的重量,让胸部和腹部离地,他还必须让自己的头颈抬起,去跟随目标,这就锻炼了孩子的胸腰腹背、头颈、四肢的肌肉,可以促进骨骼生长 。
大脑发育:为了引导孩子向前爬,父母大多会拍手声,或者一个眼颜色鲜艳的小物件做为吸引目标,并且当孩子快接近目标时,父母大多会再适当调整方向和位置,鼓励孩子继续前行 。这种来自声音、色彩等方方面面的信号刺激,都是潜意识诱发孩子做判断的信号,它可以调动和激发孩子大脑的积极性,对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