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怎么调( 二 )


2.月经后期 主症 月经推迟7日以上,甚至40-50日一潮 。兼见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则减,畏寒肢冷,苔薄白,脉沉紧者,为寒实证;月经周期延后,月经色淡而质稀,量少,小腹隐隐作痛(痛经),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迟者,为虚寒证 。
3. 月经先后无定期 主症 月经或提前或错后,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量或多或少 。兼见月经色紫暗,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作胀,小腹胀痛,时叹息,嗳气不舒,苔薄白,脉弦者,为肝郁证;经来先后不定,量少,色淡,腰骶酸痛,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者,为肾虚证 。【治疗】
1.基本治疗
(1)经早 治法 清热调经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土穴 关元
三阴交 血海 配穴 实热证者,加太冲或行间;虚热证者,加太溪;气虚证者,加足三里、脾俞;月经过多者,加隐白;腰骶疼痛者,加肾俞、次髎 。操作 关元、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血海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气虚者针后加灸或者用温针灸 。方义 本方主要作用是清热和血,调理冲任 。
关元属任脉穴,为调理冲任的要穴 。血海清泻血分之热 。
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为调经之要穴 。
(2)经迟 治法 温经散寒,和血调经 。以任脉及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气海
三阴交 归来 配穴 寒实证者,加子宫;虚寒证者,加命门、腰阳关 。操作 气海、三阴交用毫针补法,可用灸法 。归来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方义 气海可益气温阳,温灸更可温经散寒 。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补三阴而和血调经 。归来为足阳明经穴,可调理气血而调经 。
(3)经乱 治法 疏肝益肾,调理冲任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 关元
三阴交 肝俞 配穴 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太溪;胸胁胀痛者,加膻中、内关 。操作 肝俞用毫针泻法,其余主穴用补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 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 。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皮质下、内生殖器、内分泌、肾、肝、脾 。每次选2-4穴,毫针刺用中等刺激,或用耳穴贴压法 。
(2)皮肤针法 选背腰骶部夹脊穴或背俞穴,下腹部任脉、肾经、脾胃经,下肢足三阴经 。用梅花针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隔日1次 。
(3)穴位注射法 选关元、三阴交、气海、血海、肝俞、脾俞、肾俞 。每次选2—3穴,用5%当归注射液或10%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药液0.5毫升,隔日1次 。【按语】
1.针灸对月经不调有很好的疗效,如系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应及早作适当处理 。
2.一般多在经前5-7天开始治疗,至下次月经来潮前再治疗,连续治疗3—5个月,直到病愈 。若经行时间不能掌握,可于月经净止之日起针灸,隔日1次,直到月经不潮时为止,连续治疗3-5个月 。
3.注意经期卫生,少进生冷及刺激性饮食;调摄情志,避免精神刺激;适当减轻体力劳动强度 。
3.如何调理月经不调
您好!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
中医辩证认为月经不调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血虚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
②肾虚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
③血寒型月经不调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