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虹鳟鱼寄生虫( 四 )


坚守的原因在于老师傅们始终认为三文鱼不是什么高级食材,非本土产的更上不了台面 。其实养殖三文鱼问世,只在海水中生活的缘故,寄生虫较野生货色少得多,就算有那么几条也靠冷冻技术也能解决,尽管放心大胆下筷好了 。
按照产地,分太平洋三文鱼和大西洋三文鱼 。前者有数种,以阿拉斯加红鲑最著名,北海道的“大助”即是之一 。后者品种单一,苏格兰产的品质最佳,但养殖量最大,仍属我们熟悉的挪威 。
欧洲人吃三文鱼习惯上要熏一熏或者腌一腌,刺身的吃法是近二三十年从日本学来的 。有意思的是,挪威人借机又向日本大力推销自己的三文鱼,日本开始流行三文鱼刺身,全拜挪威商人所赐 。讲起来,生吃三文鱼这回事,批评它缺少传统根基有点道理,可没什么危害也是事实 。
蔡生担心的是,养殖三文鱼颜色没野生的橙黄,只能从饲料方面下手,用虾青素或者角黄素来染 。这两种色素均属类胡萝卜素,和味精一样,本身亦存在于天然食物中,提炼起来费时费力,故多以工业化的手段合成 。
人工色素当然不健康,像角黄素,吸入过高,会影响视力,也已证明 。但是按照欧盟食品安全局的说法,目前欧洲使用的剂量远在危险水平以下,可以请大家放心 。
有安全问题的是不良商贩用虹鳟冒充的假三文鱼 。
鳟鱼和三文鱼同属鲑科,只在淡水中生活 。烧来食用普普通通,销路不佳,即有人想出伪造成三文鱼,卖刺身的办法 。
虹鳟鱼肉发白,要用很多很多的色素去染,这么一来,超出安全标准也有可能 。
但最令人担心的还是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你怕不怕?
这种鱼肉很硬,需要切成薄片,不然咬不动 。真正的三文鱼,多么柔软,切得愈厚愈过瘾,单单看外表也能判断 。
还有一种劣货,在封闭的海水车间养殖 。生存环境恶劣,到了需要动用抗生素的地步,有什么危害,不必我多说了吧 。
总之不管是假货还是劣货,都以价廉吸引人 。大家欣赏三文鱼,最好从价贵的下手,一味贪图便宜,吃出毛病可别怪我 。
6.虹鳟鱼归类三文鱼后其卫生标准跟上了吗?
近日,“《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正式发布”的消息在网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这份标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把三文鱼当作“鲑科鱼类的统称”,按照这个标准,前段时间备受争议的“淡水三文鱼”虹鳟鱼就名正言顺地成了真正的三文鱼 。在针对这条消息的评论中,不少网友还是表达了质疑 。
三文鱼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称,所以它的定义主要靠市场约定俗成而来 。消费者传统上认为的三文鱼,一般特指大西洋鲑,而不包括所谓的“淡水三文鱼”,也就是虹鳟鱼 。这份最新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把虹鳟鱼称为三文鱼,与大众的一般认知不符,难怪会引起争议 。
需要注意的是,这份《生食三文鱼》标准是一种团体标准,既不是必须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也不是受认可程度较高的生物学分类学术标准 。
按照2018年1月开始实施的新版《标准化法》,团体标准是由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的,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供社会自愿采用 。也就是说,对于普通消费者,如果你不买这份《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的账,坚决不肯把虹鳟鱼叫做三文鱼,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如果消费者不买账,企业也好,行业协会也好,就无法长期坚持不符合大众认知的命名 。
而根据相关新闻报道,《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参照国家标准对寄生虫进行了严格规定,并且明确要求在产品标签上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 。所以,一旦水产企业真的全面执行这个标准,消费者在购买“三文鱼”之时,就要仔细查看标签,了解原料鱼来自哪里,到底是海产的大西洋鲑,还是淡水养殖的虹鳟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