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善于“问”的习惯 。
俗话说:“好问的孩子必成大器”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 带着知识疑点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 , 大力提倡学生自己设计数学问题 , 大胆、主动地与他人交流 , 这样既能融洽师生关系 , 增进同学友情 , 又可以使学生的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
6、勇于“辩”的习惯 。
讨论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媒介 , 它可以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 。让学生在争辩中表现自我、互相启迪、交流所得、增长才干 , 最终统一对真知的认同 。
7、力求“断”的习惯 。
民族的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 因此新大纲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不受常规思路局限 , 乐于和善于发现新问题 , 能够从不同角度诠释数学命题 , 能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 , 能创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学具与模型 。
8、提早“学”的习惯 。
从小学生认识规律看 , 要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 必须牢牢抓住预习、听课、作业、复习四个基本环节 。其中 , 课前预习教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 , 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 , 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 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随着年级的升高、预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
9、反复“查”的习惯 。
培养学生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 是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措施 , 是培养学生自觉性和责任感的必要过程 , 这也是新大纲明确了的教学要求 。练习后 , 学生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 , 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 , 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反复检查验算 。
10、客观“评”的习惯 。
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 本身就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 才能评出自信 , 评出不足 , 从而达到正视自我、不断反思、追求进步的目的 , 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
11、经常“动”的习惯 。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 小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 , 所以新大纲强调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学习理解数学 ,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 教师应强调学生手脑并用 , 以动促思 , 对难以理解的概念通过举实例加以解决 , 对较复杂的应用题通过画图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 对模糊的几何知识通过剪剪拼拼或实验达到投石问路的目的 。
12、有心“集”的习惯 。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犯错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同一问题多次犯错 。为避免同一错误经常犯 , 有责任民的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了错会诊专栏 , 有心计的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 , 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 , 反复警示自己 , 值得提倡 。
13、灵活“用”的习惯 。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 既能起到巩固和消化知识的作用 , 又有利于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 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目的 。
4.怎样辅导中学生数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 广州生育保险金如何计算
- 广州生育津贴如何领取和发放
- 大班安全如何认识常见的安全标记教案
- 中班数学活动大熊的储藏室教案反思
- 中班数学活动种花教案反思
- 预产期患得患失 如何消除孕妇紧张的情绪
- 迷你小书怎么做 迷你小书如何做
- 兔子冬天怎么养 兔子冬天如何养
- 羊蹄怎么做才好吃 羊蹄如何做好吃
- 大丸子怎么做好吃 大丸子如何做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