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与真武汤鉴别异同点

1.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的鉴别点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之《伤寒论》 。原为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 。本方由茯苓、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组成 。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效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 。笔者应用本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婴幼儿腹泻、婴儿湿疹、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等儿科疾患,屡获良效 。
例1 李某,男,28天,1993年12月2日就诊 。患儿于生后第2天出现黄疸,7天后逐渐加重,粪便稀溏,呈灰白色,尿色深黄,不欲吮乳 。查体:身体瘦弱,腹胀,肝肋下3.5cm,质ⅱo硬,脾未触及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黄色晦暗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色淡 。查血清总胆红素205.2umol/l,肝功正常 。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证属脾虚湿盛之胎黄 。
治以健脾利湿之法,选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茯苓l0g,猪苓5g,泽泻5g,白术3g,桂枝2g,茵陈10g,竹叶3g 。水煎服,每日l剂 。
服药3剂,黄疸减轻,尿量增多;继服5剂,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腹胀消失,食欲增进 。复查血清总胆红素正常 。按 新生儿黄疸中医称"胎黄" 。导致胎黄的原因很多,但多与湿邪有关 。
五苓散有健脾利湿之功,可使邪从小便而解 。湿邪即去则胆汁疏泄正常,黄疸自退 。且本方药味平和,无苦寒攻伐之品,用之无损伤脾胃之弊 。婴幼儿腹泻
例2 陈某某,女,1岁,1994年8月18日就诊 。患儿于3天前腹泻,每日大便l0余次,为稀水样便,挟有不消化食物,无粘液及脓血,伴肠鸣腹痛、尿少、不欲进食 。查体:精神稍弱,无发热,无明显脱水征 。腹软,肠鸣音活跃 。舌质淡,苔白厚,指纹淡紫 。证因湿邪困脾所致 。治以利湿止泻,方用五苓散加味 。处方:
茯苓12g,猪苓6g,白术5g,泽泻10g,桂枝3g,苍术6g,车前子
10g(包煎) 。水煎服,每日l剂 。
服药2剂腹泻次数明显减少;继服3剂,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按 婴幼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 。泄泻的病因比较复杂,但其病变皆在脾胃,均与 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
五苓散功擅利湿,湿邪去除则脾运自健,泄泻自止 。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之意 。婴儿湿疹
例3 孙某,女,6个月,1994年4月21日就诊 。患儿于2个月前头面部皮肤出现粟粒状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多,遍及全身,皮疹糜烂面有浆性渗出,剧烈搔痒,哭闹不安,伴有反复腹泻 。查体:全身皮肤红色粟粒状皮疹,头面部为甚,皮疹表面糜烂有渗出 。舌质淡红,苔白厚,指纹淡紫 。根据患儿皮疹特点,属素体湿盛所致 。故用健脾渗湿之法,方用五苓散加减 。
茯苓10g,猪苓6g,泽泻6g,白术5g,地肤子6g,白鲜皮6g,蝉蜕5g 。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 剂,皮疹明显减少 。渗出消失,继服5剂,湿疹痊愈 。按 婴儿湿疹中医称"奶癣" 。本病多发于素体湿盛之儿 。
五苓散擅利水湿 。加地肤子、白鲜皮、蝉蜕能祛风止痒 。内湿既除,外湿自主,湿去则疹自消退 。睾丸鞘膜积液
例4 秦某,男,8个月,1990年5月20日就诊 。患儿于4个月时发现阴囊肿大,且逐渐加重,伴尿频而清、大便溏薄 。曾用中药熏洗月余,未见好转 。查体:阴囊内有光滑的囊性肿物,扪之不痛,透光试验阳性 。舌质淡,苔白,指纹淡红 。证属肾气不化,水湿下注所致 。故治以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法,遂以五苓散加味治之 。
茯苓10g,猪苓l0g,泽泻6g,白术5g,桂枝5g,小茴香3g 。水煎服,每日l剂 。
服药7剂,阴囊内水液明显减少;继服7剂积液消失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