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倾听自己的看法

经常有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与父母怎么就那么难沟通呢?作为家长也需自问:我们是否也向孩子敞露了心扉?是否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带头做到了?
【父母如何和孩子沟通 让孩子倾听自己的看法】 大部分父母宁愿花时间去向别人诉苦,诉说孩子怎么不听话、不如愿,却不愿和孩子进行沟通,坦诚相待 。比如当孩子问:“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呀?”我们通常一语搪塞:“没什么,很好”或“不关你的事,去玩你的吧” 。这样就将孩子的关心推开,孩子所得到的信息便是“父母的事与我无关”,同时也感到不被尊重和信赖 。
更有一些父母,认为自己年纪大,社会经验也多,于是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居高临下的 。
刘先生不苟言笑,严肃古板,是一位典型的权威型父亲,他可能从来未曾关注过孩子的感受,也可能从来没注意过孩子的笑容 。由于年老,他负责小区的清洁工作 。小区的孩子们都知道,刘先生很凶,脾气暴躁,没人敢接近他 。
刘先生的孩子们,虽然都认真干活,但是文化程度都很低 。他们惧怕父亲 。碰到爸爸在场,尤其是吃饭的时候,都不敢讲话 。孩子先帮父亲把饭端好,稍有一些地方不符合父亲的意思,就得挨骂 。有时邻居能亲眼看见,他的孩子在做家务时,动作稍微慢一点儿,他就大吼大叫,孩子们吓得不敢讲话,只是低着头拼命干活 。
孩子们慢慢长大,都离开了家庭,这位父亲孤单地过着生活 。后来,刘先生年老体衰,生病了,却没有一位孩子愿意去照顾他,唯独年老的太太在身旁照顾 。病症愈来愈严重,刘先生去世了,而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随风而逝 。
我们看得出,老刘先生也是爱他的孩子的,他像牛马般地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家人幸福吗?只是因为时代与文化环境的捉弄,让他的观念跟不上来,变得僵化,不知该如何跟孩子做有效的沟通,如何温情相处 。每当见到许多孤单而受苦的老父亲们时,我们的内心就有同样的感触 。
“传统型”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既熟悉,又陌生” 。有一位接受调查的成员无奈地说出自己对父亲的感觉:“我的父亲是个非常严肃的人 。从很早以前,我们的沟通就很少、很浅,单独和父亲相处,竟会带给我许多焦虑和不安 。并不是因为我畏惧他,而是不知道如何与一位陌生人相处所带来的情绪和反应 。即使到了今日,我明白这样的关系是我心中一个难解的结,但我依旧不知如何与父亲接近 。”
这种父亲们往往都坚持父亲的权威不容侵犯 。若孩子“不听话”、“不乖”时,等于是漠视他的命令或者是忤逆他 。这会使他感觉权威地位动摇,因而他需要采取非常手段(打、骂之类),巩固他的父亲地位 。即使他自己做错事,也不愿向孩子道歉 。
在中国的亲子关系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父母往往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却要求孩子能够向父母吐露一切,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亲子沟通的一道屏障 。
相关研究表明,当父母和孩子对话时,孩子从父母语气、语调中得到的信息要比在话语内容中得到的信息多 。如果我们跟孩子谈话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教训的口气,或以哄骗、引诱的口气来赢得他们的合作,孩子的合作也不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如果想正确地引导孩子成长,必须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加深了解,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让孩子倾听自己的看法与愿望 。当然,大人们永远有忙不完的事,常常觉得很少有时间向孩子倾诉,可这并不是妨碍你与孩子交流的理由,因为没有什么东西比孩子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