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四 )


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 , 于是对汉武帝谎称 , 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 , 要逃过动难 , 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 , 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 。汉武帝准奏 , “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 。此后 , 便形成了元宵节 。
传说二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 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 该习俗始于宋朝 。民间相传 ,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 , 楚昭王经过长江 , 见江面有漂浮物 , 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 ,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 , 得之主复兴之兆" 。从此 , 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
编辑本段传承与发展 “桂花香馅裹胡桃 , 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 , 试灯风里卖元宵 。”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 , 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正月十五元宵节将至 。元宵是灯节 。在中国 , 唐朝遗留下来灯节观灯的习惯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另外 , 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也一直保留到现在 , 因为在上元节的晚上——元宵吃汤圆 , 人们也就习惯地把汤圆叫做“元宵” 。
元宵佳节 , 北京的饮食、糕点铺 , 甚至连马路两边都设摊兜售汤圆 , 家家户户在正月十五这天都吃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 人们是多么留恋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风俗呀! 汤圆又叫汤团、粉果 , 因为熟了浮在水上 , 古代又叫它浮圆子 。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 , 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宋代周必大写《元宵煮浮圆子诗》是我国最早描绘汤圆的诗: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
汤官寻旧味 , 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裹 , 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 , 附此说家风 。”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时大臣 , 平时整肃军政 , 励精图治 。这首短诗里已经流露出他举碗盼望全国人民团聚的思念 , 连灶下生火的丫头都为大家煮食汤圆时浸沉在思念故乡那种深沉的情绪里感到诧异呢!吃汤圆 , 忆亲人 , 这个习惯就一直传到现在 。
元宵节也称灯节 , 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 , 到了唐代 , 赏灯活动更加兴盛 , 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 , 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 ,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 , 依楼似月悬 。
5.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有什么寓意
喜庆合家团圆来 , 象征着源团圆吉利 , 天上明月 , 碗里汤圆 , 家家户户团团圆圆 。
正月十五吃元宵 , 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内团子” , 南方人还称为“水圆”容“浮圆子” 。
每到正月十五 , 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另外 , 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 , 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 , 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 , 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扩展资料:
宋代 , 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 , 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