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补肝肾汤补脾胃

1.补脾胃肝食物有哪些?

滋补肝肾汤补脾胃

文章插图
先调脾胃后进补
秋凉进补宜先调理脾胃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 。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 。
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药食兼优的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能 。
具体而言,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
第一,脾虚患者 。脾虚的人常常表现为食少腹胀、食欲不振、肢体倦怠、乏力、时有腹泻、面色萎黄,这类朋友进补前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疗效更佳 。
第二,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热生火,积热于肠胃,表现为胃中灼热、喜食冷饮、口臭、便秘等 。这类朋友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 。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
第三,老年人及儿童 。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 。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适量吃点山楂、白萝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症状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保和丸、香砂养胃丸等 。
除了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羊肉、狗肉、人参、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 。
秋季进补七忌
●不要无病乱补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 。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
●不要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用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热,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 。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 。
●不要过度进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可取的 。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多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
●不要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 。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健胃 。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补品中的佳品 。
●不要重进轻出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既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 。
●不要长期用单一补品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