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奈尔宝上班怎么样 奈尔宝儿童乐园在哪里( 三 )


不过在李想看来,供应链不够标准化,反而给设计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空间,中型体量以下的工厂定制化配合意愿强、灵活度也更高 。
在设备成本之外,“审美”支出金额同样不菲 。“meland花了重金做审美的建设,这一点上不计成本,”一位投资人告诉36氪 。
开一座新型的室内乐园究竟要花多少钱?
一位商场运营商跟36氪算了一笔账,按照6000平米的面积,每平米投资5000元来说,一家店前期一次性投入就高达3000万元 。“面积变大之后,一些成本能摊销下来,但肯定也有个边界 。”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越变越重的生意,也是新品牌们积极跟资本接触的原因 。
生逢其时:商场呼唤优质供给
“奈尔宝是一定要挑高的,”做商业地产招商的沈卓然告诉36氪,这是搭建攀爬、滑梯这种特殊场景的必要条件,奈尔宝尤其喜欢独立物业,从一层到四层全部打通 。
对于商场来说,挑高会直接牺牲掉可租赁面积 。不仅如此,由于乐园业态承租能力普遍较弱,商场还需要降低租金预期 。“我们内部租金指标要求很高,他们都给不起 。”沈卓然告诉36氪,大型乐园要做很多前期装修投入,营收依赖门票,慢慢回收,在游乐业态里属于“坪效最低的业态” 。
过去商场态度谨慎,对这个业态成立与否、品牌号召力大小存着很大疑虑 。但现在,商场热切地向这些品牌抛出橄榄枝 。36氪了解到,2021年,meland收到了超过200家商场的入驻邀请 。
乐园也很“务实”,通常会选择两种商场,一种是商场的品牌力和运营能力本身就强,另一种是商场愿意提供装修补贴 。在亲子乐园之前,这种政策只会针对影院、书店这类体验型、能带客流的业态 。
商场们之所以迫切需要这些品牌的到来,因为购物中心在趋于饱和 。
根据Mob研究院综合行业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城市人均购物中心面积TOP10在0.8m3-1.10m3之间,这一数据大抵是2018年主要发达国家TOP4的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一、二线城市的人均购物中心面积,甚至已超越部分发达国家 。
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尤其是“位置定生死”的商业地产,流量的争夺见刀见血 。商业地产行业的竞争重心,也从过去的“重资产”转为“轻资产化” 。相对于自己孵化IP,引入第三方品牌成为主流的选择 。
“基本上每家地产公司都培养过儿童游乐园,但成功案例并不多,”曾在早期投资奈尔宝的CMC资本董事张琳告诉36氪,这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需要从设计到装修,成本控制、运营体系、服务水平,以及早教、餐饮、零售等综合的经营能力 。
“现在不缺供给,缺好的供给 。”沈卓然说 。头部品牌因此成为商场争夺的焦点,原因很简单,“多一个首店就多一个机会” 。对于商场来说,有了这类流量发动机式的体验业态,相关的零售品牌自然会跟过来 。
“存量调改是一、二线城市接下来的主流趋势,”商业地产综合服务商睿意德总经理周雷亚向36氪表示 。北京近期出台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城市更新等政策,这标志着,未来新增商业地产供应会呈现衰减,会有更多项目做二次调改 。
空间感的塑造,是商场调改的重要探索方向,这正好为大型室内乐园的落地创造了条件 。“其实工程改造这些,在商场运营端都不是大问题,”周雷亚说,关键是前面的决策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品牌,“实际上都是为了双方所需 。”
“我们之前操作一个项目,原来整个亲子业态是满铺的一层,后来调整为从二、三层选择一个角落,做纵向的儿童亲子集合体 。”周雷亚告诉36氪,把平面人流聚集到纵向场景,体验会更好,消费者停留时间更长 。调改后释放出来的面积,用来布置配套餐饮、儿童零售等高收益的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