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 二 )


文章图片
有研究表明 , 家庭环境比较稳定和安全感较强的孩子 , 安全感和自控力更强 。
而经常不被满足 , 安全感较差的孩子 , 自控力也更差 。
换句话说 , 想要孩子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 请先满足孩子的需求 。
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
文章图片
还有一方面也需要考虑到 , 那就是:
当“获得第二块棉花糖”这种奖励式的外部驱动力过强时 , 反而会削弱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
记得 , 团队小伙伴就吐槽过他老公的“失败”育儿案例 。
他老公想让儿子练围棋 , 并承诺只要儿子赢他一盘 , 就奖励10元 , 这样他就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攒够钱买那双心心念念的球鞋 。
他儿子很痛快地答应了 , 也很认真地陪爸爸下着围棋 。
并且 , 还总会主动邀爸爸下围棋 。 半年过去了 , 孩子终于靠赢爸爸攒够了买球鞋的钱 。
等爸爸再喊他下围棋时 , 却怎么喊也喊不动了 。
所以 , 咱们可以看出 , 只有满足了孩子的需求 , 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 孩子才有从自我心中生长出来“自我控制”的前提 。
但是怎么满足孩子的需求 , 也是有技巧的 。
只有在孩子能感觉到是自己在掌控局面 , 而不是在他人的压制下 , 才会真正激发自己的能量 , 才不会在“需求满足感“失去时 , 重新陷入怠惰的局面 。
《自我驱动的孩子》的作者威廉·斯蒂克鲁德就曾指出 , 低掌控感会偷走娃的自驱力 。
所以 , 我们不应事事定好规矩 , 替孩子做决定 , 而要给孩子提供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 , 才能充分激发孩子的自驱力 。
2、视崖实验
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 才能真正给他的内心带来力量 。
所谓视崖 , 就是视觉悬崖 , 由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E.J.Gibson)设计首创 , 是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
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
文章图片
这个实验装置的特殊之处 , 在于它不是真正的悬崖 , 而是通过设计造成了“悬崖”的效果 。
装置布置很简单:
1张1.2米的桌子;
桌子一边是由红白格子组成的结实桌面(浅滩) , 另一侧是同样的图案 , 只不过在桌子的下面(深渊) 。 浅滩和深渊之间有0.3米宽的中间板;
桌子上面覆盖了一块厚厚的玻璃 , 这样在桌子透明的一侧 , 就形成了一个视觉落差 , 看上去就像悬空的一样 。
说白了 , 这个装置和咱们平时走的玻璃栈道差不多 。
只不过咱们大人知道走在玻璃上是安全的 , 但是婴儿没有这个意识的时候 , 他们还会向着“危险”爬吗?
婴儿对危险的感知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习得的?
这是沃克和吉布森所好奇 , 也是他们想探究出个所以然的事 。
吉布森和沃克选用了36名年龄在6~14个月之间的婴儿进行实验 , 将他们放在”浅滩“和”深渊“之间过渡的”中间板“上 。
婴儿的母亲同时参与实验 , 先让婴儿的母亲在”深渊“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 然后再从”浅滩“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
自律的孩子,父母都深谙这些心理学效应
文章图片
结果发现:
在实验中 , 有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 。
当妈妈在”浅滩“的一侧呼唤他们时 , 所有剩余的27个婴儿 , 都爬下了中间板 , 并爬向了妈妈 。
当妈妈在”深渊“的一侧呼唤他们时 , 只有3个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了视崖 , 而剩余的孩子都拒绝爬过去 , 甚至有的因为够不到妈妈而大哭 。
据此 , 吉布森和沃克认为 , 这些婴儿显然已经认识到了”危险“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