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无意义的输液正在成为危及生命的杀手——死亡突如其来( 二 )


竹儿妈妈没有提供孩子的检查报告,目前尚不能确定孩子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即便合并细菌感染,首选药也不应该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这个药不良反应非常大。与相对安全的“阿莫西林”相比,该药复配了一个他唑巴坦,是一个酶抑制剂,主要用于“耐药”的细菌感染,没有明确证据证明患者感染的是耐药菌,尽可能不要使用复配了酶抑制的抗菌药。
炎琥宁|无意义的输液正在成为危及生命的杀手——死亡突如其来
文章插图
该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导致吐血、便血,四肢抽搐、过敏性休克、剥脱性皮炎、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
炎琥宁|无意义的输液正在成为危及生命的杀手——死亡突如其来
文章插图
对疱疹性咽峡炎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治疗,很大概率是个无效治疗,但让患者承担了巨大的安全性风险。敬请医务工作者和民众务必建立起精准医疗、合理用药的思维逻辑,药物可以治疗疾病,也可以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珍爱生命,一定要敬畏每一剂药物。
02
中国医疗陋习——输液依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 70%以上的输液为不必要的输液,目前,中国人均8瓶的输液量更是将发达国家抛在了身后。由于涉及直接入血的侵入性操作,输液与口服药物相比更难有挽回的余地,在出现差错的时候也会有更大的危险。如果输液所用的药品存在质量问题,会比口服药物更容易给患者带来伤害。中国已经成为一年百亿瓶输液大国 每年约10万人输液丧命。
是什么导致了目前中国输液现状?民众的科学素养及中国医疗的惯性思维均有责任。
很多人一生病,就想着去输液,觉得输液可以让病好得更快,已经成为中国民众的惯性思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一张绿色的海报异常醒目。在这张一人高的海报上,印着"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几个大字,让人走进感染科的大门一眼就看得到。不过,这张吸引眼球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挂着吊瓶的病人们已经塞满了病床。"假期过去了又要赶着上班,没办法请假的。输液好得快一些"。一个女孩说,因为挂吊瓶的病人太多,她被"挤"到了病房外的走廊上。
在中国医生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拍桌子"。中国民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病人在医院里扎堆儿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中国的医生可能无法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这不仅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
输液的危害
从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当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可能“又快又猛”地引起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呼和浩特的一个一岁大的小男孩因为拉肚子被父母送往医院,结果在输液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哭闹、呕吐,随后呼吸越来越微弱,并最终死亡。
在此倡导民众,做一个有科学素养的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律,不要被“直觉”影响了正确的医疗方案。
另一方面,输液的医疗陋习也慢慢深入到了临床医生的日常中,“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的医疗原则”正在被忽视。患者住院,还没查出病因,输液就被挂上,住院一定要输液,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成了当今中国医院的标准流程,不输液的患者往往会被劝导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