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猪的家庭|李玫瑾: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 二 )


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 对问题的归因就容易出问题 。
要么容易自己变得很自卑 , 产生习得性无助 , 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 要么就想方设法逃避责任 , 把什么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 。
更好的解决方式 , 其实是用中性的语言来描述问题 。
比如孩子把衣服乱放 , 父母不要直接说: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 回家换下来的衣服别乱扔 , 你这样邋里邋遢的 , 将来怎么办?
可以直接描述问题:衣服没有放好 。


图片

图片来源:电影《结婚礼服》
一般情况下 , 孩子就会把衣服放好了 。
如果还没有 , 可以试试运用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公式:


观察:描述我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感受:诉说自己的真实感受+需求:说出自己现在的需要+请求:说出具体的要求

我看到沙发上有很多脏衣服+妈妈喜欢家里干净整洁 , 这样的房间让妈妈感到不舒服+我累了一天 , 想要个舒服的环境+你能在 9 点之前 , 把屋子整理好吗?

这样的句式是不带攻击性的 , 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
如果孩子还是不行 , 那么可以加上一些提供选择、采取行动的方法 。
比如告诉孩子:9 点之后 , 我会帮忙收拾 , 但是我也有权把脏衣服收起来 。
直到孩子承诺不在乱丢衣服 , 或者自己把脏衣服洗干净 , 父母再把衣服还给孩子 。
父母经常处理解决问题 , 孩子更容易学会理性客观态度 。 遇事不容易极端化 , 心里自然也就会更阳光 。



02
给孩子制造一些麻烦更有利于学会换位思考

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另一个方法 , 就是不要让孩子过得太过「无忧无虑」 。
就在前段时间 , 看到这么一段新闻:
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家长 , 在老师安排完值日任务之后 , 找到老师 , 希望老师可以不要让自己的学生打扫卫生 。
家长解释到 , 孩子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 在家也从来不做家务的 。


图片


父母疼惜孩子很正常 , 但很难想象在这样溺爱下长大的孩子 , 日后会成为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的人 。
因为他失去了直面生活问题的机会 , 也就自然不会去反思 。
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部纪录片 , 叫做《他乡的童年》 。 里面有一集是去日本幼儿园采访 。
日本很多地方的设计 , 都被公认很方便 。 但是在幼儿园里 , 却经常可以看到不少故意给孩子带来不便的「反人性化」的设计 。
比如教室的门 , 经过了专门的计算 , 需要孩子们很费力才能把门关严 。
园长解释说:这里是特意为之的 , 冬天的时候 , 离这个门近的孩子会说冷 , 关门的孩子 , 会回来把门重新关好 。 我们通过这个设计 , 来教育孩子做事要彻底 , 把事情一步到位做完整 。


图片


园长还说: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行动 , 去培养孩子们 。 让他们学会去在意和照顾他人的心情与感受 。 让他们从小就懂得 , 不要轻易给别人添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