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很多家长大错特错( 二 )


2.共情过度 , 适得其反
共情的另一个陷阱就是过度共情 , 很多妈妈在学习了共情之后 , 觉得要想让孩子的心灵不受到伤害 , 就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感受 , 以至于把感同身受变成了对感受的过分在意 。
对孩子过度共情 , 会适得其反 , 父母的回应会令孩子对自己的感受感到困惑 。
比如:孩子走着走着 , 摔了一跤 , 可能他本身并没有感到特别难受和想哭 , 这时妈妈连忙跑过去抱着孩子说:“哎呀 , 宝贝一定摔疼了吧 , 没事妈妈在呢 , 妈妈帮你呼呼 , 不疼啊 。 ”
本来没事儿的孩子 , 突然哇地就哭了 。
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很多家长大错特错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孩子的感受不需要被过度保护 , 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 。
共情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感知和探索 , 在实践中去感知自己在遇到不同事情时内心真实的感受是什么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 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让自己好一些 。
不断地体验中 , 孩子才能形成一个客观、真实的自我认知 , 也才能更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
而例子中的妈妈 , 她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 是在用“我以为”来代替孩子的感受 。
长时间下来 , 会让孩子混淆妈妈的感受和自己的感受 , 让孩子无法确认和识别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 。
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很多家长大错特错
文章图片
本来他自己摔了拍一拍衣服就起来继续玩 , 妈妈的过度共情会让他觉得“我摔了就应该疼、应该哭” 。 未来面对很多事情 , 可能都会犹豫不决 , 怀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 不敢去勇敢尝试 。
所以父母要做的是 , 在孩子经历这一切的时候 , 能够给予孩子信任 , 倾听他们的心声 , 让孩子感觉到安全 , 从而有勇气深入地探索和感知自己的内心 。
究竟如何正确和孩子共情呢?
1、态度比语言更重要
共情虽然有一定的句式 , 但生搬硬套的效果并不好 。 因为 , 态度往往比语言更重要 , 孩子从我们的态度中能够感知到 , 妈妈是否是真正的理解我 。
一次 , 我儿子安安因为看动画片太晚了 , 就没有时间再去搭积木了 。
这时 , 他流着眼泪 , 嘴里说着:“我不睡了 , 我要把积木拼完!”当然 , 这些情绪当中还夹杂着看动画片时与爸爸发生的不愉快 。
我什么也没有说 , 只是走到他旁边 , 用手拍了拍他 , 然后慢慢地在他身边坐了下来 , 他就这样默默地哭 。 过了两分钟 , 他站起来说:“我去洗漱了 。 ”
共情孩子其实有很多方式 , 这里我并没有去套用公式 , 而是发自内心的陪伴和安抚 , 这一个简单的动作 , 已经足够向孩子传递我的理解和接纳 。
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很多家长大错特错
文章图片
所以 , 有时我们不要急于为孩子的感受赋予一个标签 , 比如“你现在很难过”“你一定很生气” 。
要给孩子自我处理情绪的空间 , 因为情绪有时是复杂的 , 标签并不重要 , 重要的是我们感同身受的态度 。
只要持有这样的态度 , 那么一个眼神、一个拥抱、默默的陪伴 , 都是共情 。
为什么越哄,孩子哭闹得越凶?很多家长大错特错
文章图片
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对孩子说些什么 , 或者孩子的情绪非常激动时 , 过去轻轻拍拍他的肩膀、抱抱他、陪伴在他身边 , 也许就是孩子当下所需要的一切 。
2、放下成人的价值判断 , 接纳孩子的情绪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 。
情绪是孩子对当下事件的一种内在体验和感受 , 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 我们不应该以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衡量孩子的感受 , 而是应该去接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