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希望孩子太听话!”一位妈妈的肺腑之言,刷爆朋友圈

那些听话的孩子 , 都是被精神冷落的孩子 , 乖顺的背后 , 是一颗受伤的心 。
——萨姐
作者:春雨布谷
孩子太听话是好事吗?
听完一位妈妈的自述 , 我再也无法淡定了 。
几个家庭周末小聚 , 都是拖家带口 , 其中 , 一个叫康康的男孩 , 显得格外独特 。
小伙伴们嗨聊时 , 他总是绷着脸 , 默默地听着 , 只是偶尔插上两句话 。
吃饭时 , 其他孩子们狼吞虎咽 , 康康却只等着妈妈夹菜 , 低头扒拉碗里的食物 , 从来不主动伸筷子;
特别令人诧异的是 , 享用完大餐后 , 孩子们都乐疯了要跑到院子里玩 , 康康刚要起身想去追小伙伴 , 被妈妈一句“你站着别动”就给定格了 。
他像被点了穴道 , 真地一动不动 , 矗立在桌边等着妈妈收拾碗筷 , 然后跟在妈妈屁股后面 , 慢吞吞地离开座位 。
“我家儿子很乖很听话 , 太让我省心了!”康康妈眉飞色舞 , 掩饰不住地得意 。
确实 , 康康这个孩子 , 沉稳、安静 , 比同龄孩子更显成熟、懂事、守规矩 , 可却少了一些孩童身上本应该有的自由洒脱 , 轻松舒展 。
我想 , 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
如果他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是 , 服从性很高、凡事都要观察父母的脸色、特别听话 , 那他一定在刻意压抑自己 , 内心很痛苦 。
因为他的自我意识 , 已经被“听话”这个魔咒裹挟 , 正在拼命想要挣脱出来 。
01
管出来的是听话 , 藏起来的是自我
许多父母常以孩子“听话”为荣 , 并视其为一项可喜的教育成果 。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探寻 ,
“听话”意味着一个可怕的事实 , 没有人关心他们心里的声音 。
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想法 , 被父母忽略 , 甚至也被自己忽略 。
最近在刷一部热播剧《相逢时节》 , 剧中陈昕儿的家庭 , 让人大呼窒息 。
中年婚姻危机的她 , 回到母亲家中小坐 , 却被劈头盖脸一顿责难 。
“我不希望孩子太听话!”一位妈妈的肺腑之言,刷爆朋友圈
文章图片
母亲先是质问陈昕儿的工作 , 得到的回答非常不满 , 之后就开启了命令模式 。
“你看着我的眼睛!
“我不希望孩子太听话!”一位妈妈的肺腑之言,刷爆朋友圈】我小时候怎么教育你的 , 坐没个坐像!
我跟你说话听见没有?”
母亲的吼骂声 , 唤醒了陈昕儿尘封的记忆 , 她竟颤抖着应和道:“听到了 。 ”
“我不希望孩子太听话!”一位妈妈的肺腑之言,刷爆朋友圈
文章图片
父母的命令像一道圣旨 , 封锁住了她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
她习惯了接受指令 , 奉行父母的标准 , 陷入一个他人意识和自我意志互相博弈的煎熬中 。
违背父母的意志 , 和违背自我意愿 , 都会让人痛苦 , 听话的孩子 , 便是舍弃了自己的需求 , 选择了遵守父母的要求 。
这种二选一的矛盾 , 会逐渐消磨孩子的主观意志 , 变得越来越没有主见 , 被禁锢的思维僵化呆板 , 遇事优柔寡断 , 畏首畏尾 , 缺乏决断力 。
还有一种情况 , 是孩子被压抑的需求不断膨胀 , 最终从听话的枷锁中挣脱 , 表现出报复行为引发的叛逆 。
有一部略显惊悚的动画短片《拉链孩子》 , 演绎出了听话的乖孩子 , 最终的归宿 。
毫无生活气息的工厂里 , 一群孩子正在接受指令和训练 , 一模一样的动作 , 一模一样的装扮 , 连成绩都是一模一样 。
但是 , 他们虽然看起来已经被驯化成听话的乖孩子 , 但是他们依然没有磨灭内心的雀跃和心思 , 更挡不住对自主性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