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十岁而已

雷军说他的愿望是不当劳模,从他偶然被拍到“能不管的尽量别管”的手机屏保可以证明所言非虚 。在这次迟到四个月的小米十周年活动上,雷军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劳模本质 。
还是大家熟悉的搭配,标志性牛仔裤+短袖的雷军站在小米科技园舞台上,在接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雷军用20个故事系统回忆了小米十年的创业故事 。
让媒体和粉丝兴奋的是,雷军在这次的演讲中首次回应了很多辛辣的问题:比如,第一次在公开场合回应和董明珠的十亿赌约,说自己“很后悔”;主动玩梗,当场播放了“are you ok”鬼畜音乐,还频频调侃说要“唱歌”;在竞对问题上,向来喜欢呛声碰瓷的小米,难得坦承“不如苹果,三星,华为” 。
情怀输送完毕后,没有传召其他的产品经理上台,雷军本人又一次性发布了史上最多的产品:一款透明电视、两款“超大杯”手机、一本传记、一台卡丁车在内的数款IoT产品 。
随着原来创始团队的老人离开,“复仇者联盟”空降,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手机市场 。十岁的小米,虽然已经长成世界500强,51岁的雷军还是放不下 。
海思的“传奇”,小米很难复刻
发布会之前有人问雷军,最打击你的外界评价是什么?答曰,小米营销不错但研发不行 。
“2020年研发成本预算超过100亿”,雷军在今年不止一次提到了这个设想 。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小米正在转向一个“研发型”的品牌 。
小米的财报显示,2015-2018年,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是15亿元、21亿元、32亿元和58亿元 。到了2019年,这项研发费陡增到了70亿元,不到小米营收的1/10,值得对比的是,当年小米对应调整后净利润是115亿 。
今年100亿元+的研发,相比去年的涨额不算多,也还只是预算层面,这也足以证明小米转向技术研发的迫切,特别是在当下海外疫情冲击国内外手机销售基本盘的情况下 。
过去的十年,小米踩上了人口红利和智能手机爆发的风口,用便宜的定价一次次抄底行业的价格底线 。从中华酷联到华米OV的时代,手机大盘的下跌颓势在2017年已经凸显,如今华为能吃下国内一半的手机份额,不仅是因为国际情绪导向所致,关键还是有海思光环的加持 。
这也证明,在一个成熟的手机市场,赛点回归到产品本身,小米的价格战策略难以为继,在小米公布的“三大铁律”里,“技术为本”被雷军摆在了首位 。
【小米,十岁而已】大船调头,没那么容易 。小米是一个非常关注效率和成本的公司,所以技术研发的时间和投入都要基于可量产可落地的前提 。这在小米过往的研发经验中都有迹可循 。
2019小米发布了备受期待的环绕屏Mix Alpha概念机,不到一年就因为难度太大沦为PPT产品;在核心芯片上,小米也算是第二梯队中最早宣布下场的公司,松果芯片2017年有了第一代产品,在第二代产品至今断档的情况下,小米在芯片上又从自主研发转成了由旗下基金投资主导 。
不可否认,技术研发本来就存在一定的流产概率 。在这其中,对技术路线的预判、长远眼光还有长期持续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 。
小米转向技术研发,是目前市场对手机厂商的必然要求——除了小米,OV去年研发投入也都到达了100亿关卡 。海思能走到现在不是空穴来风,除了以上的因素,背后当然还有华为除了手机以外的巨额运营商收入支撑 。
而小米兼顾成本/效率同样是必然 。作为一个硬件毛利不到5%的公司,小米从手机到路由器/电脑/智能音箱,再到电视/冰箱/空调等大家电,硬件的盘子越铺越大,这也对硬件以外的创收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在两架新马车,互联网收入和IoT收入完全跑起来之前,小米或许很难全心全意转向一家技术主导型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