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们凑到一起,一点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冲突 。虽然孩子们有自己的交往规则,父母一般无需过多干预,但是,当他们“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小家伙就极容易失去控制而导致冲突加剧,甚至转化成“暴力事件” 。此时,父母恰当的干预不仅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还可以在引导的过程中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生活经验,协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不过,如果父母维护弱势一方的方式不当,那么就可能给宝宝带来新的伤害 。
“他画得真难看”
在一堂艺术试讲课上,新来的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了一个故事,然后请大家创作一个故事中的形象 。在将孩子们的作品收上来之后,老师一张一张给孩子们做展示 。当展示到某个小朋友的画时,下面有个孩子突然发话了:“老师,我觉得他画得真难看!”
老师立刻对这个孩子的评价做出了反应:“不能这么说别人的画,别人听了会很伤心的 。”
【孩子争吵要维护弱势方吗?】“就是很难看!”那个孩子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发了更多的共鸣,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是啊,老师,确实太难看了!”
“我觉得他画得挺漂亮的!”老师担心那幅画的作者因为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奚落”而难过,立刻挺身维护 。
可是,孩子们对这副画的“奚落”并没有停止,而那个被“奚落”的孩子显得越来越委屈,几乎就要哭出声来了 。
“不能这么说小朋友,小朋友之间要友好!一定要尊重别人!”老师情急之下脱口而出 。结果,那个率先说画难看的孩子脸上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而那副画的小作者也没有因此而开心起来 。
“好了好了!大家安静!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我们去洗洗手,准备吃饭了!”老师没了主张,借着吃饭来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 。一听说要吃饭了,孩子们才把画的事件抛到一边,搬开椅子往外走 。离开教室之后,小朋友们立刻叽叽喳喳说起话来,仿佛刚才的事情从来就没发生过 。
他们真的在奚落他吗
实际上,每个孩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都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喜好看到一些特别的东西,那是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并没有什么恶意 。因此,无论他们的看法是否符合成人心目中的那些原则,这个看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错的 。只有当我们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事情时,才会觉得它存在某些问题 。
在上面的事例中,那个率先评价画“难看”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恶意 。也许他心目中的“难看”就是那个样子,也许他只是突然发现这副画的某个缺点,又或者他仅仅是觉得好玩 。总之,孩子很难隐瞒自己的想法,他怎么想,通常就会怎样表达出来,一般不会考虑这个表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除非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习得了太多相关的察言观色的经验,那样才会对自己的想法遮遮掩掩,或者学着拐弯抹角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
至于那些跟着起哄的孩子,就更没有恶意了 。对孩子们来说,起哄是很好玩的一种游戏,这就是为什么孩子们都会“人来疯” 。只要有人发起“不太寻常”的事情,他们通常都会很热烈地响应 。
孩子的争端无处不在
这起画画事件发生在幼儿园,看起来似乎与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事实上,即便在家里,只要2个以上的孩子凑到一起,类似的冲突就会不断发生,而且往往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把饼干扔地上了!”“他又抓了小狗的尾巴了!”“他穿着鞋爬沙发上去了!”“他不应该这么看书,应该按顺序翻书!”“他没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类似的小事都是争端发生的导火索,一旦导火索点燃,接着响起的可能就是无休止的哭闹声 。
-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 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包括什么
- 产后要防心脏病
- 孩子吃鸡蛋讲究多 很多家长第一条就做错了
- 信用从娃娃抓起从父母做起
- 给孩子的错误行为找个理由
- 你敢跟孩子讲“死亡”吗?
- 不要让孩子成“彼得·潘”
- 夏季宝宝的食物要注意保鲜
- 孩子“乱涂色”该怎么办?
- 穿鱼尾裙要梳什么发型 适合穿裙子的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