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黯然离场,有人逆势掘金,重压之下,互联网出海到底行不行?( 三 )


此外 , 李自然在美国当地还有一位已在美国生活三十年、持有美国绿卡的合伙人 。合伙人的存在进一步弥补了李自然无法亲赴美国的劣势 , 由合伙人出面与美国合作方接触时 , 也会尽量避免提及公司的中国背景 。
浪潮
李自然最早开始接触出海是在2008年 , 做软件出海 。但他自己回忆称 , 当时他对整个互联网的趋势并没有很强的判断 , 做出海纯粹是因为“不想跟人打交道、不想去和人喝酒” 。
机缘巧合之下 , 李自然踩中了互联网出海浪潮兴起的节点 。
2008年正值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源头——那一年 , 苹果公司推出iPhone3G , 同步上线了App Store , 国内一家名为“iHandy”的公司 , 在App Store上线仅两个月后推出一款掷硬币的应用 。后来iHandy陆续推出多款工具型产品 , 其中市场表现最好的是一款手电筒应用 , 在 iOS 推出手电筒功能之前 , iHandy 手电筒一直在全球同类产品里下载排名第一 。
此后 , 在2010年前后 , 国内兴起第一波互联网出海浪潮:2009年 , UC正式启动全球化战略 , 2010年久邦数码发布其首款Android工具类应用“Go桌面” , 2011年5月工具出海代表企业之一网秦登陆纽交所 , 7月猎豹发布工具产品“Battery Saver” 。
久邦、网秦、UC、猎豹等代表企业 , 在当时抓住安卓原生系统不完善的痛点 , 靠工具类产品迅速在海外打下一片天地 。
2017年前后 , 随着工具类产品窗口期消失 , 互联网出海逐渐从工具向内容转型 , 第二波互联网出海浪潮兴起:2016年BIGO团队孵化出直播产品bigo live , 2017年TikTok收购musical.ly , 紧接着 , 重度游戏出海也迎来爆发 , “阴阳师”、“荒野求生”、“PUBG Mobile”风靡全球 。
出海成为了一个新的风口 ,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 国内竞争加剧流量红利见顶 , 但海外、尤其是新兴市场依旧是一片蓝海 。并且 , 国内的互联网技术、模式都相对成熟 , 与新兴市场的本土产品相比有巨大优势 。
许多声音认为 , “Copy to China”的时代将要结束 , “Copy from China”的时代来临了 。甚至有不少人喊出了“不出海 , 就出局”的口号 。
出海从业者们也明显感受到 , 2017年开始 , 市场对出海领域的关注度开始上升 , 出海行业“有了热钱” 。
李自然对「深响」回忆到 , 此前关注出海的VC很少 , 也都是比较小一点的机构 , 但在2017年之后 , 明显感受到关注出海的投资人越来越多 , 也有不少的投资人会拿着一个项目去向他咨询 , 希望他能基于多年的行业经验 , 指出项目里存在的“坑” 。
资本火热 , 从业者们也愿意大把撒钱 。出海广告投放资深从业者黄冬菁提到 , 在出海买量最疯狂时 , 他所在的一家游戏公司 , 每天可能会花二十多万美元去做广告投放 。
浪潮之下 , 出海的“热钱”养活了不少公司 , 其中甚至包括一些灰色产业 , 尤其在广告投放这一“黑盒”中 , 由于反作弊机制的不完善 , 刷量现象并不少见 。但是 , 在国内出海行业逐渐被推向高潮时 , 海外以Google为主的广告平台相关机制也逐渐成熟 , 留给投机取巧者的空间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