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十大认知偏差( 三 )


10、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是指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
心理咨询中的“安慰剂效应”指心理咨询者在咨询中向来访者提供“ 安慰剂”,使来访者由于期望而促进心理障碍减轻或病情好转的心理现象 。心理咨询中的“ 安慰剂”包括心理病理性药物、生物意义上的中性物质、咨询者的形象、咨询者的言语和非言语技术及咨询环境的建构,咨询人员通过药物、药物替代、言行及环境暗示引导来访者对自己的改变和发展 。
安慰剂效应在医学上尤其普遍,曾有给一位患有疾病的患者吃一片糖片(患者不知情)而病情得到改善的报道 。至今为止,安慰剂仍然是一个科学谜题 。一些理论说安慰剂可以产生“期望效应”(在不知所服用的不是药片时,期待最容易成为现实),病患们期待着糖片可以治愈他们的疾病,所以他们会自我感觉已被治愈 。但是这是无法解释无效药片是如何减轻病症的 。
有趣实例:当结果显然良好时,学术上称其为“安慰剂”;而当结果是负面或者有害时,就得被称为“反安慰剂”了 。(个人认为“反安慰剂”是指负面的心理作用,比如很著名的一个例子,告知一名罪犯即将注射的是剧毒物质,并描述了注射后的反应,其实注入的是生理盐水,但是罪犯仍然会出现所谓剧毒物质的反应,最终死亡)
关于思维错误、认知偏误,你还知道哪些呢?
来源:图文均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诚征优秀稿件:投稿指南

相关推荐: 抑郁了?你必须改变这几种思维方式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因社会环境、自身心理以及生物遗传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大脑器质的功能失去健康平衡,出现身体不适、情绪抑郁,进而导致抑郁症 。很多人会发现抑郁症患者通常会表现出情绪低落的状态,便认为帮助他调整情绪就可以改变其消极的状态,有些家人会带着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