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拼进最好的公立学校,我却想带孩子逃离焦虑漩涡( 二 )


哎呀,我们家怎么什么都没学啊,感觉被甩了十条街
对了,你们学习编程了没?
没啊,时间排不开了……

这种场合,大脑必须飞速旋转,加速过滤有效信息,我提醒自己千万别给孩子错过好资源!
可是即便是在我们昆明这样的城市,所谓的好资源也铺天盖地 。我们根本上不动了——自从上了小学,孩子已经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在书桌前坐到睡觉了,还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学这些呢?

终于拼进最好的公立学校,我却想带孩子逃离焦虑漩涡

文章插图
▲利用辅导班课间做卷子,学习到了见缝插针的地步 。
这些学霸的妈妈们,是怎么挤出时间的?我统计了一下,孩子在一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光语数外三科,仅是学校里安排做的题卡和试卷就有143张 。
我们到底在比什么啊?
在我们这所知名小学,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在家长和学校共同构筑的强大学习压力下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

终于拼进最好的公立学校,我却想带孩子逃离焦虑漩涡

文章插图
▲参加各类省市比赛是学校评优、评三好的重要依据;虽然孩子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老母亲灼的心丝毫没有缓解 。
每天我脑海里像有两支队伍在打架:一队说——孩子还小,不要死盯着成绩,有张有弛才能健康成长;
另一队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以后可不是和本地学生比的啊,那可要是跟北上广的孩子们比的,一天差出这么多,十二年以后,人生要差出去多少啊?!
而且无论我发现自己哪怕稍微倾斜一下,无论选择站哪一队,都无法消解此起彼伏的焦虑感 。
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名校的氛围出了问题还是我的思路有问题?
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是适应健康快乐成长的?
所谓人生要差出去多少?——我们到底在比什么?
要当一个名校出品的标准化产品吗?
我实在不愿意再被分数和各类辅导班带来的层层叠叠的焦虑携裹着,连滚带爬的拽着孩子前行了 。
这样的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标准,是让孩子活成一个个不一样的个体,还是在活成流水线上被模具打磨成的统一的标准化产品?
单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带来的我和孩子缺乏安全感,疲于奔命却如履薄冰 。
如果女儿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一直当个单一标准下的“好学生”,就算“成功”的走到最后不错的路子上,恐怕还是会“崩” 。
我把自己推下了“悬崖”
我就是那个老老实实当了30多年“标准好学生”,最后无法忍受而“崩盘”的人 。
从小到大,我就是个规规矩矩跟着学校和父母要求,是个成绩不错的好学生 。每天看书刷题,但是从来没有空下来思考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想成为什么人?
从读大学选专业到留校当学生处长,都按部就班的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选择” 。
大学毕业那年,拿到了海尔集团的offer,明明更想去海尔历练一番 。但是父母一番过来人的建议“女孩子当然在高校工作好,稳定!体面!” 。懵懵懂懂,为了这份世人眼中的“体面”和“稳定”,我“选择”了留校 。
高校工作十余年,从科员到团委书记,从院系总支书记,再到学生处长、就业处长,每一个阶段我都努力做到最好,也成为了同期留校学生中晋升最快的 。
可是,除了每天机械的忙碌,越到后面我越找不到工作的乐趣,人生的意义 。这份世人眼中适合我的“好工作”,让我越来越迷茫了 。
终于有一天,我狠心把自己推下了“悬崖”,自主的做了一次选择:离开高校,到企业任职 。离开了旱涝保收的安稳,告别所谓的“体面”,风里雨里,我想去!就是它,我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