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二 )


叔·叔 (2019)
这个假说虽然没有太多科学依据,但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启示:虽然现代人只要保养得当,几乎都可以活过 35 岁,但我们延长的只是寿命,却不能延长青春 。比起能不能活得足够久,能不能活得有质量才是人们更在意的 。苍老通常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在年轻人眼中,中年之后的人生显然是一片荒野 。
将要失去某物的人,总是要比已经失去某物很久的人更焦虑 。因此,年轻人对变老的格外恐慌,是因为他们此刻正拥有青春,却感觉到青春正要离去 。其实这种情绪,古往今来已经描述的太多了 。《牡丹亭》中游园一折里杜丽娘被“姹紫嫣红开遍”的明媚春光感染,但下一句却叹息起“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特性,但每一代人对青春的热爱都是相同的,对年龄的焦虑也是 。
赵冰:因为现在的社会并没有提供一个能让人平凡老去的环境 。大家都很清楚,所谓“做你自己、尊崇内心、做感兴趣的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社会不但不是围绕老年人设计的,而且不断地迭代更新去迎合更年轻的群体 。市面上都在研究 95 后、00 后,“ 20 岁你要知道的 XX 件事、30 岁前要知道的 X 个道理”、“二十而立三十而已”,老年人是不在话语圈内的 。你知道你一老,就会被迅速遗忘 。
年轻人没法想象自己老的时候,因为没有老年模板 。影视剧和热搜成天都是俊男美女,公众号见天发年龄对立小作文,就算你不看,周围也仍然充斥着同龄比较氛围,随时能看到同辈人的社交状态,可不就年龄焦虑了 。

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文章插图

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文章插图
爱在记忆消逝前 The Leisure Seeker (2017)
上一代还流行“养儿防老”,现在的年轻人都开始不生孩子了,房价和物价都高涨,三十多岁仍然要父母凑钱包供房,上不养老下不供小,社交靠网络,不合就拉黑不顺就分,自我意识高涨,“他者”是消失的,可不就显得“没长大” 。
该如何摆脱年龄规训和焦虑?
N:消费主义擅长制造焦虑再贩卖解决方案,“抗衰老”、“去皱纹”、“永葆青春”、“30 岁的男人/女人,第一批 80 后/90 后/前浪都已经”,都在不断制造“年轻和年老的对立” 。
此外,国家强制从教育、职场、法律年龄上严格控制社会对人的阶段性年龄预设,几岁入学几岁毕业,在同一个班级里,哪怕只是比同学大一两岁,都会有年龄压力 。职场上的年龄又和成就紧密地挂钩,“35 岁仍然是一个新媒体小编”,就会被无情嘲笑 。如何看待这些年龄规训,该如何摆脱年龄焦虑?
薛晨如:我身边读博的同事中,有一半人平均年龄 60 岁以上,坐标芬兰 。而在我国,青年学者计划的年龄限制是 35 岁,这就意味着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如果一个博士研究生在 35 岁之前无法毕业,他的学位就白拿了 。为什么呢?好像每个人都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然就会被时代倾轧而过,被打上 loser 的烙印 。
消费主义的大肆渲染和媒体的煽风点火不可谓不是年龄焦虑的帮凶,网络媒体煽动情绪比散播信息要更快一步 。但社会对每个年龄的角色期待也是切实存在的 。

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文章插图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En man som heter Ove (2015)
该如何摆脱这种焦虑呢?如果我是一名成功学营销大师,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告诉你,只有趁年轻不懈地拼搏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锻炼自己的职场综合能力,学好 python、ppt 和 excel,让你的老板对你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