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三 )


王江山:社会对年龄的规训很可能是资本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制造的阴谋 。当人被工具化时,人的一切属性都可以被量化和比较,比如,一个新工具(年轻人)往往比旧工具(年长者)更耐磨损,因此以利润为最高导向的企业也会更喜欢前者 。
尤其在生产技术更新迅速的当下,熟练工人(通常年纪更大)也许很难将自己的过往经验用在更新的技术上,企业就会趁此机会将其淘汰 。在这种异化的体系下,一个人是否有疾病,是否年轻等等属性就成了资本衡量其价值大小的标准 。在这种底层逻辑之上展现出来的,就是社会对年长者的压力和歧视 。
但这种极端功利导向的价值观是很荒谬的,一个让人惧怕苍老的社会,是一个没有未来的社会 。人都会变老,若变老意味着失去一切,那人们怎么会有继续生活的信心?没有对未来的信心,也无法过好现在 。人们被这种想法负累,也不可能发挥真正的创造力 。韩国电影《银娇》里的一段台词说得好:“变老,就像身负非我所为之沉重 。正如你们年轻不是你们努力的奖赏,我年老也不是我过错的惩罚 。”

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文章插图
遗愿清单 The Bucket List (2007)
作为个人我们当然不太能指望社会在制度上做出太大改善,但我们可以先做到不以年龄来判断和压迫彼此,同是工具人,相煎何太急;我们也不必拿年龄来规训和折磨自己,毕竟,一个人能不能在年轻时就取得成就,绝大程度上取决于运气 。
赵冰: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里谈到:“美国人之所以过了 60 岁还能够开心地出入单身酒吧,是因为不论男女,他们都有着旺盛的欲望,都想着再好好享受一下人生 。
然而,60 岁的日本人都在干什么呢?在公寓里狭窄的阳台上养着兰花,牵着比猫还小的狗在家附近散步,这些朴素的兴趣就能让日本国民非常满足 。对于这样一群低欲望的人,很难想像他们会穿着好看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兴冲冲地去单身酒吧 。”
日本的老人跟中国老人非常像了 。问题的重点当然不是个人给自己一些“别管别人,要享受当下”心理暗示洗洗脑 。关键现在的社会没有给老年人多少体面的机会 。摆脱年龄焦虑,首先得让年轻人知道老了以后他们也可以过得体面,这种体面不是“现在不努力奋斗就没有将来”这种恐吓式规训换来的 。国家机器得保障老人的基本尊严 。
此外,共情也是个关键词,首先商业和媒体,都应该减少年龄划分造成的年龄对立,尊重个体差异,让老人更多地被看到,先了解才能理解 。

现在的我们怎么还没长大就已经老了?

文章插图
实习生 The Intern (2015)
社会都给老年人架设了哪些陷阱?为什么是老人学年轻人?
N:一方面,政治正确鼓吹“不要给年龄设限,每个年龄都有自己的精彩”,但就像乘风破浪的姐姐一样,最后仍然在模仿年轻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中,那些能被看到的老人,大多都是由于“在做年轻人的事”,“老了也可以很时尚、会拍照、懂穿搭”,“年龄”仅仅作为一种夺人眼球的噱头 。
如何看待“老人不是被抛弃,就是在模仿年轻人”的观点?
薛晨如:之所以老人的评价标准由年轻人来定义,是因为掌握主流媒体的人越来越年轻化——从报纸、电视到互联网和自媒体 KOL,行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也就意味着掌握话语权的人年纪越来越小 。还记得十几年前,社会更多的声音是 80 后在评价 90 后吗?
另外,相对于老年人来说,年轻人拥有更旺盛的欲望和更强的购买力,这就致使一切以资本逻辑为导向的市场规律向年轻人靠拢,对其讨好与谄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