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太脆弱吗?丨如何识别与理解疫情中的心理问题( 二 )


文章插图
一、当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疫情来得这么快,这么汹涌 。就像我们谁也没有预料到,自己在这疫情中,会受这么大的影响 。
1.“我看了这些新闻好心痛、好难过 。什么?整天刷刷新闻的我也会受伤?”——急性应激与替代性创伤
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就像系列文章的前两篇所说,当我们面对压力时,会进入应激的状态,让我们身心都自动地发生改变,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 。
疫情中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疫情有的时候离我们很远,因为它似乎只出现在网络上 。疫情有的时候也离我们很近,因为即使是网络上的这些新闻和故事,也在重重地捶打着我们的心脏,更别说身边就有病患,或有病患的离世了 。
在疫情中,这些会不停捶打着我们心脏的新闻和故事也好,我们亲眼目睹的悲伤之事也好,实际上都是压力或创伤,都会影响到我们 。
亲眼目睹灾祸的人,和在网上看到疫情的人,可能会分别进入“急性应激(acute stress)”和“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的状态 。这两种状态所表现出的症状是相似的,只不过替代性创伤的症状相对会比急性应激的症状轻一些 。
当处在这两种状态里时,我们的脑子可能会像被“入侵”了一样 。即使我们已经远离灾难,或已经放下手机时,那些耸人的画面、声音或字眼依然会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有的时候就好像自己就正在经历一样,甚至做梦还会梦到它们 。我们好像被“困”在了过去发生的事里 。
而我们的情绪可能会陷入较大的波动里,变得极度警觉、易怒、富有攻击性,像火药一样,即使是面对生活琐事时也一点就着 。而焦虑、抑郁和内疚等负面情绪也会是我们的常客 。这是一种会被自己或他人看作是“极度失控”的状态 。
除了“极度失控”,我们也可能在应激或创伤的影响下变得“极度麻木” 。与时刻处在低落状态里的抑郁不同或时刻处在高涨状态里的亢奋不同,它们都是情绪波动的体现 。而麻木意味着没有波动,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还在,但灵魂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一样,如同平静的死水一般 。我们可能会在很长时间里都感受不到快乐、满足等积极的情绪 。
变得“极度麻木”的另一个风险在于,不像“极度失控”一样能吸引人们的注意 。处在“极度麻木”中的人们更容易被人忽视,这增加了健康继续恶化的风险 。失去了与自己的连接,也失去了与外在现实的连接——我们好像又被“困”在过去了 。
我们的睡眠可能因此会变差,注意力也可能变得难以集中 。我们还可能不再想去那些发生过灾祸的地方,或者直接卸载掉相关的APP 。
整体上,若我们能够及时地远离这些让我们有压力的事件,及时休息,并且症状会随着疫情的缓解或自己的适应而缓解的话,则并无大碍 。
哪些信号值得我们注意?
如果我们发觉自己处在这样的状态里已经很久了,并无法随着时间、压力的平息或自己的调整而得到缓解,并且这种状态还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或社交的质量,让我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做事了的话,那就得提高警惕多加注意了 。

是我太脆弱吗?丨如何识别与理解疫情中的心理问题

文章插图
2.“我是不是已经被感染了,但是没查出来?”——疑病
日常生活中是什么样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许多小磕小碰、头疼脑热、发烧感冒的,这些变化大多都会引起我们对自己健康的关注 。往往等身体自己恢复了,或我们认为没有那么严重,便也不那么在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