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出发的嘀嗒,难言胜利( 三 )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对于盈利来源的解释则更加具体“我们是全球范围之内都盈利的公司,因为我们还有广告业务、增值业务,服务后市场有加油、维修保养、保险、车辆金融服务,新车、二手车买卖的对接通道 。所以我们营收是多方面的 。”
嘀嗒的幸运正在于此,在其他对手们都深陷亏损泥沼时,率先实现了持续性盈利,给出行行业从业者们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
不过,表面上看嘀嗒是摆脱了泥沼,实际上却是难言胜利,因为率先盈利对嘀嗒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
一方面,从去年9月开始实现盈利的嘀嗒,财务数据要比尚处于亏损之中的滴滴、Uber好看得多,再加上出行市场的广阔前景,嘀嗒IPO并不是什么难事 。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所有企业都必须不断地增长,而嘀嗒最大的短板就在此处 。
原因在于,选择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的嘀嗒,虽然凭借这种差异化的策略顽强的生存了下来,但这也限制了它的发展 。
其实在选择专注做顺风车、出租车之后,嘀嗒的前路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凭借难以逾越的壁垒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从垂直走向全平台;被更大的平台所吞噬 。
随着出行行业不断发生变化,留给嘀嗒的选项已经不多了 。
一方面,嘀嗒占有优势的顺风车市场,其规模并不大,限制了嘀嗒的生长上限 。
李金龙就曾表示“顺风车仍是出行市场中很少的一块市场份额,它的特点是预约、然后价格和效率低 。”
另一方面在于,顺风车、出租车的准入门槛并不高,已经有多个巨头进入了这两个领域 。
就在今年9月1日,滴滴复活了“快的”品牌并将其改组为出租车业务,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高德也在九月份和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多家北京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将接入超过3万辆出租车,接近北京市巡游出租车总量的一半 。
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规模上存在劣势的嘀嗒,唯有建立起不可逾越的优势才能继续坐在牌桌上,否则将很难保持顺风车行业第一名的位置 。可惜的是,从用户的反馈来看,嘀嗒并没有 。
换句话说,嘀嗒虽是顺风车行业的冠军,但并不“隐形”,这无疑加大了嘀嗒被更大的平台吞噬的可能 。
因此,如果说合规、安全等因素是网约车企业们的通病,那在内外因素挤压之下造成的的增长空间有限则是嘀嗒的命门所在 。
不幸的是,增长恰恰是资本市场打量一家企业的关键因素,嘀嗒IPO虽然不是难事,但IPO后恐怕很难继续为投资人描绘一个美好的前景 。
结语
2013年2月,发展不顺的嘀嗒团在资本的推动之下,与同赛道内的维络城合并 。
这场合并有两个不得不提的前提,其一是与如今的滴答出行一样,早在合并前的2012年4月,宋中杰就宣布嘀嗒团已率先实现盈利;其二,同样在2012年,嘀嗒团先后通过接通京东、当当、58团购等有巨头支持的一线平台,获得了令人艳羡的支持 。
不过这依然没能改变故事的结局,包括嘀嗒团在内的大多数团购网站,都成了美团走向胜利的炮灰 。
细究起来,嘀嗒团失败的原因也与创始团队的选择有关,当时包括嘀嗒团在内的多数团购网站都选择了砸钱打补贴战的策略,而美团却没有选择无上限的打补贴战 。
王兴曾对此表示“我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妙方,就是认清了团购是长期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一件事儿,如果商家和用户有冲突,我们第一选用户 。”
四年之后,同样的问题再次摆在了宋中杰的面前,不同的是这次他并没有选择多数人的路线,二次出发的嘀嗒能否收获不一样的结局,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