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出发的嘀嗒,难言胜利

曾经惨烈的千团大战早已落下帷幕,胜出者美团不仅在团购行业中一骑绝尘,还将触角伸向了外卖、金融等行业,其市值也已过万亿 。
鲜为人知的是,延续了团购“香火”的企业其实不止美团一家,近日被传即将IPO的嘀嗒出行,其创始团队也曾是千团大战的重要参与者 。
彼时的“嘀嗒团”曾是冠军的有力竞争者,管理团队被业界称为“最豪华管理团队”,首轮融资就得到了IDG的支持,其交易额也一度稳居全国前四 。
不过,后续的发展正如我们所知,团购行业最后只有美团脱颖而出 。如今依然留在出行行业牌桌上并传出要上市的嘀嗒出行,似乎将完成嘀嗒团未完成的事业 。
然而不可忽视的现实是,嘀嗒出行即便熬过了出行行业的淘汰赛,即将进行IPO,也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像美团那样“乘风破浪” 。
与嘀嗒团不同的是,如今的嘀嗒出行不仅面临着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主动将自己的增长空间约束在顺风车、出租车领域却没有建立起旁人难以逾越的壁垒,成了它今后发展的最大短板 。
回天乏力的第二名
近日,IFR的一篇报道,将沉寂已久的嘀嗒出行再次送到了聚光灯下 。IFR消息称,在出行行业市场份额排在第二的嘀嗒出行(以下简称嘀嗒),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 。
尽管嘀嗒官方随后表示“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但一些投行人士透露“该消息可信度很高” 。
无论IPO是真是假,一直低调潜行的嘀嗒突然曝出上市的消息,都让行业内外颇感意外 。因为一直以来,嘀嗒都是个“特殊”的存在 。
提到网约车,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快车和专车,实际上这也是出行行业中市场规模较大的两种模式,但嘀嗒的选择却不是这两者 。
上线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其前身是为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提供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2018年嘀嗒才将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 。从时间点上看,比滴滴晚两年上线的嘀嗒,在起步阶段就做出了差异化竞争的选择,将破局点放在了“顺风车”模式上 。
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曾表示,当时也曾考虑过快车和专车市场,但由于快车业务与专车业务都已经有公司在做了,作为合法生意的顺风车才是嘀嗒的机会 。
嘀嗒的差异化策略远不止于此,除了在模式上只做顺风车,嘀嗒还添加了带有浪漫色彩的社交功能 。
在2015年5月完成C轮融资后,嘀嗒在App内增加了增强产品轻社交属性的“缘分球”功能 。此后嘀嗒的社交尝试便没有停止过,陆续推出了“顺路同行圈”、“下单通知好友”、“行前沟通”、“结伴”等一系列的社交功能 。
“我们产品里面嫁接了很多社交,接下来会做的越来越多,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 。”
花样虽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社交来提升用户粘性 。直至滴滴出了几起重大的顺风车安全事故,嘀嗒的相关动作才有所放缓 。
此外,嘀嗒还在2017年10月进入了被主流网约车平台所忽视的出租车市场,形成了顺风车、出租车两大业务板块 。
从成绩上看,差异化策略确实起到了一定成效,帮助嘀嗒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嘀嗒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31日,嘀嗒整体注册用户数超过1.8亿,注册车主数超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1000万 。36氪曾在年初的报道中提到,目前嘀嗒出行的日单量接近100万单,其中七成来自顺风车业务 。
与此同时,嘀嗒还在2019年官宣已实现整体盈利,当年第二季度的净利润达到2900万元人民币 。
不过,虽然嘀嗒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这位业内第二名在数据上与第一名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