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透支品牌的同仁堂

最近,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又因为卖咖啡上了热搜 。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诺……这些融入传统中草药的新式咖啡,激起了网友热烈的讨论 。“喝最养生的咖啡,熬最长的夜”,随着各种段子的转发,同仁堂颇有“出圈”之势 。
同仁堂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著名品牌,不是“可能”,没有之一 。
从1669年建立,350年来,虽然历经坎坷,但屹立不倒并不断成长壮大 。近年来,这块历久弥新的金字招牌却屡遭蒙尘,咖啡能让同仁堂品牌更香,还是在“品牌透支”的路上又迈出新的步伐,现在还难以判断 。
与此同时,随着上半年业绩公布,同仁堂被股民授予“医药板块最差公司”的“殊荣” 。北京同仁堂集团的主体,上市公司同仁堂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79亿元,同比下降14.41%,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9.99%,医药工业和医药商业两项业务双双下滑 。在医药企业因为疫情大多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同仁堂却要用“受疫情影响”导致业绩下滑来为业绩做解释,颇有黑色幽默的味道 。
同仁堂本来是通过迭代实现品牌优化升级的佼佼者,现在却进入每一次创新都让人觉得凶多吉少的循环之中 。问题出在哪里?
“从品牌聚能”到“品牌透支”
创立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同仁堂,无疑是老字号中的金字招牌 。当年电视剧《大宅门》的热播,更是让“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句同仁堂的品牌宣传语家喻户晓 。
自1992年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组建成立以来,同仁堂一直保持着年均20%的增长速度,与云南白药、片仔癀、以及东阿阿胶并称为“中药四虎” 。遍布北京和其他大城市的800多家北京同仁堂药店,让同仁堂中国传统医药龙头的地位不断彰显 。同仁堂进入“品牌聚能”时代 。
但近几年,同仁堂药品质量问题频发 。早在2016年,就因质量问题被点名6次,涉及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等多个品种 。2017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同仁堂也位列其中 。2018年,“回收过期蜂蜜”事件曝光,导致市场监管总局直接撤回同仁堂“中国质量奖”称号 。
与此同时,同仁堂的业绩也出现下滑,2019年更是出现了十几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中成药生产总量较上年同期下降约20%以上 。
频发的质量问题,多少影响了同仁堂的品牌声誉,但其业绩下滑,虽然有行业因素,但也是长期“品牌透支”的必然结果 。
企业品牌的延续,除了品质和口碑的长期积累,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品牌聚能”期 。企业规模的扩张,是品牌聚能的最直接路径 。当企业进入品牌聚能期,如果质量、管理能和规模扩张差不多同步提升,那么品牌将迈上新的台阶 。但更多的企业,在品牌聚能期,由于发展速度过快,在各方面留下漏洞,会很快从品牌聚能期进入品牌透支期 。
品牌透支表现在五个方面:质量透支、管理透支、品类透支、机构透支和模式透支 。同仁堂的品牌透支主要体现在后面两项——机构透支和模式透支 。
所谓机构透支,是指公司在主营业务领域有众多的独立法人机构 。各自业务甚至有大量交叉,良莠不齐的分支机构对品牌缺少忠诚度,根本不爱惜品牌,只会从品牌索取而不能给品牌以回馈 。
同仁堂品牌旗下现在有三家上市公司,上百家子、孙、重孙公司,而这些公司中的绝大多数是控股公司,合并报表,共享品牌 。近年来,包括蜂蜜事件在内的众多质量丑闻的主角都发生在各下属分支机构 。数量众多的分支机构、繁复的股权结构非但不能提升管理效率,更成为品牌透支的最佳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