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12年:阿里云“长征”的7次关键抉择( 四 )


DT时代的中台战略
2015年底 ,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启动中台战略 , 目标是构建符合DT时代的“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机制和业务机制 。
前台作为一线业务 , 更敏捷、更快速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 中台则集合整个集团的数字运营能力、产品技术能力 , 对业务前台形成强力支撑 。
关于中台 , 有个广为流传的类比:美军的作战策略 , 二战时以团为单位 , 越战时以营为单位 , 到了中东战争则以几个人的班排为一线作战单位 。敢把这么小的单位放到前线 , 是因为美军拥有强大的作战指挥系统 , 强大的中后台能力可以支撑小团队做出快速判断 。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策略也是一样 。
阿里巴巴将核心能力以数字化形式沉淀到业务和数据两个中台 , “一切数据业务化 , 一切业务数据化” , 以数字化资产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
在中台架构上 , “数据石油”威力显现 , 成功孵化钉钉、飞猪、口碑等创新业务 , 聚划算业务只用7个人花一个半月就开发了出来 。外部企业需要几十人干半年的业务 , 在阿里内部靠几个人做几星期做就能完成 。
通过阿里云 , 阿里巴巴将支撑商业基础设施的技术和架构“原子化”输出 , 让客户企业快速复制中台架构 。2018年 , 阿里宣布组织架构调整 , 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 , 中台能力与云全面结合 , 继续“技术创造新商业”的征途 。
达摩院「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
马云对达摩院的要求之一是 , 活得要比阿里巴巴长 。
在云计算、飞天系统、中台战略后 , 阿里技术公司的韵味越来越浓 , 技术为这家公司提供了最核心的支撑力 。
阿里巴巴一直想要成立自己的研究院 , 技术长征途中几度试图解锁这项任务 , 但又几度止步深思、调转方向 。它在等待一个对的时机 。
2017年10月 , 时机终于到来 。阿里在当年的云栖大会宣布成立达摩院 , 探索科技未知 , 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创新性技术和应用技术 。为此 , 阿里将在3年内对达摩院投资超过1000亿元 。
马云对达摩院还有另外两个要求:服务全世界至少20亿人口;必须面向未来、用科技解决未来的问题 。
因此 , 从大方向看 , 达摩院与一般研究院最大的区别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导向” , 它的宗旨是“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为解决问题研究并带来利润和快乐)” 。
研究员们自称达摩院“扫地僧” , 他们正试图“扫走“已有的和未知的技术难题 。
达摩院下设4+X个实验室 , 即机器智能、数据计算、机器人、金融科技和X实验室 , 现已建成完善的机器智能算法体系 , 涵盖语音智能、语言技术、机器视觉、决策智能等技术方向 。
【云栖12年:阿里云“长征”的7次关键抉择】从iDST而来的达摩院 , 保留了iDST的人才班底 , 也继承了“技术驱动业务”的实践路径 。
平头哥出道一周年
2019年9月15日 , 凌晨5点20分 。
这是号称“全球最强的AI芯片”含光800被验证成功那一天 , 最后一批达摩院科学家们走出办公室的时间 。达摩院芯片技术部负责人骄旸就是其中之一 。
“到前几天的时候我们都还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 连续干了7天 , 每天至少到凌晨12点” , 骄旸回忆说 。阿里的这群技术“疯子”又一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