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鉴定,靠眼力更靠学识

【钧窑鉴定,靠眼力更靠学识】清代景德镇官窑仿钧瓷主要集中在雍正年间 , 嘉庆、光绪年间也有仿钧瓷 。清代雍正七年 , 恢复了钧瓷的制作 , 一是仿北宋红釉 , 底部无釉 , 二是以天蓝 , 月白为主 , 雍正官窑仿钧瓷大多有篆书刻款 , 较易识别 。但如果不落款的仿钧器要仔细鉴别 。其造型和釉色虽乱真 , 但雍正仿钧瓷器的红釉 , 釉色较淡而且较薄 , 有的器物在凸现的出棱部位能看到白色胎骨 , 其底部虽大多涂有一层黑色釉汁 , 但胎土却为白色 , 更为典型的是不见蚯蚓走泥纹 。清代后期的仿钧瓷普遍演变成为窑变釉 , 釉面变化丰富 , 奇状惊人 。光绪时有仿钧瓷鼓钉三足洗和碗 , 但是釉色以天青色为主 , 没有红斑和紫斑 。

钧窑鉴定,靠眼力更靠学识

文章插图
窑变釉是一种艺术釉 , 变化最多 , 色彩最丰富 , 形态也最复杂 。它的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 。人们按一定的配方 , 制成某些釉料 , 施于制品入窑焙烧后 , 产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颜色和形态 , 钧窑的釉色基调是青色 , 偶然有在青色中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或紫色来 , 而这种紫色 , 有时像云后迸射出万道霞光 , 有时像万里晴空飘浮的彩云 , 变化无穷 。人们对此现象无法解释 , 就称之为窑变 。在长期实践中 , 瓷工逐渐认识并掌握了铜红的成色技艺 。钧窑的瓷工是首先运用铜红工艺的 , 这说明当时已经能充分掌握铜元素的还原技术 , 这是瓷艺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 。钧窑不仅开创了我国窑变釉瓷器的先河 , 而且钧窑器物的成型和高超的烧窑技术 , 一直为后世赞叹不已 。
窑变的美并非无法捕捉 , 钧窑的窑变也有其规律可寻 , 钧窑窑变尤其特有的生产制作工艺 , 包括矿物的原料、胎质的造型、釉料的构成、施釉等等 , 而钧窑的窑变现象正是多种工艺因素综合反映的结果 。
钧窑鉴定,靠眼力更靠学识

文章插图
清代钧釉 , 由于历史原因 , 钧瓷至明代已经断烧 , 到了晚清钧瓷又开始恢复 , 当时主要用风箱小蓝碳窑烧制 , 所谓的“炉钧” 。炉钧釉是一种特殊的钧釉 , 与前代相比 , 釉内溶剂成分较多 , 故釉高温下流动性较大 , 冷却时容易析晶 , 所形成的窑变效果很奇特 , 釉色有朱砂红、天青、天蓝带各种紫等 。
钧瓷属于低温素烧、高温釉烧的二次烧成制品 。首先在素胎烧成后 , 再多次施釉烧成 , 最 后釉的厚度可达3毫米 。许多花盆和出戟尊脚下的聚釉更明显 , 有许多烧成后的碗 , 其釉流聚于碗底可厚达10毫米 , 这些也成为了钧瓷的一个特征 。
钧窑鉴定,靠眼力更靠学识

文章插图
钧窑地处今河南省禹州 , 在宋、金对峙时期这里属于金代统治范围 。此碗在碗形、釉色、底足处理等方面与典型的宋代钧窑有一定差异 , 或为金代钧窑制品 。
钧瓷以釉厚为本 。其色或沉釉底、或悬釉中、或浮釉表 , 釉厚浑活 , 釉层乳光莹润 , 层次繁多 , 透活欲滴 , 立体感极强 。钧瓷以窑变为神 。烧制中同施一种釉 , 一经烧成即呈五光十色 。故云“入窑 一色 , 出窑万彩” 。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 , 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究的神奇 , 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 , 五彩渗化 , 相映生辉 。在不同光线、不同角度下观赏各有情趣 , 耐人寻味 , 并辄有新意 。且有“千钧万变 , 意境无穷”“钧瓷无对 , 窑变无 双”之称 , 钧瓷色彩最著 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 。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 所以极 具收藏价值 。钧瓷以开片为奇 , 开片又称“迸瓷” , 视如碎裂而指感光滑 。就在釉裂开片中出现了人力不可为的奇迹: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 , 蚯蚓走泥 。这也是钧瓷鉴定的要点 。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 。形品在窑变中出现:暮沉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杏雨江南 。呈现景观画幅的钧瓷 , 列为空 前 绝 后的极 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