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的历史及市场数据



信阳制茶历史悠久,从绿茶到各种茶类,从手工制茶到机械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 。茶叶品质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影响外,加工条件和加工技术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信阳茶叶特别是信阳毛尖,为中国茶叶之精品,由其地理环境、土壤结构、气候环境等天然条件孕育而成,要实现信阳茶叶品质再提升,更需要在加工工艺上下功夫 。

信阳茶的历史及市场数据

文章插图


一、发展现状
信阳茶叶,唐代属团茶,饼状,称“大馍茶” 。宋以来,逐渐改进为散茶,又进一步分粗茶、细茶 。到了清代,信阳毛尖独具风格 。信阳人在西南山(西山泛指董家河及浉河港一带,南山泛指李家寨鸡公山一带)先后创办元贞、车云、裕申、广益、万寿、龙潭、广生、博厚等八大茶社,扩种新茶园,到安徽六安及杭州西湖一带名茶产区经进茶种,同时请来当地茶师,把六安的竹把炒茶和龙井的手工理条手法融合使用,工艺和茶叶质量又有所改进提高 。二十年代初,车云山北吴家店有一位吴彦远的制茶工,到车云山茶社当雇工炒茶,他经多次的抓起、撒开,茶条在锅壁滚落,意外地发现茶条较快的形成圆直形状,便有意识的反复多次抓起、撒开、滚落,果然茶条很快变圆直且有光泽 。茶工们异口同赞,此法可取 。而后,吴彦远又出新招,改小把为大把炒“熟锅” 。原来是双手各握一个小茶把炒茶,两个胳膊同时劳累难忍 。他就试用双手共握一个大茶把炒茶,双手着力有主有副,可以互相变换间歇,减轻了劳累,茶叶条形也好,便开创了大把炒“熟锅”的先例 。此后,信阳毛尖的独特工艺,逐步在西南山传开,并在实践中又不断改变提高,精益求精 。
2019年,信阳茶区茶园面积213.8万亩,茶叶产量达7.2万吨,涉茶总产值122亿元,涉茶从业人员120万人,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超过6000元(数据来自央广网) 。信阳茶区八县两区主产信阳毛尖,其主要原料基地有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门(土门)、一寺(灵山寺,另一说为净居寺)以及平桥区震雷山、固始九华山、商城黄柏山等地,这些地方海拔多在300-800米,高山峻岭,群峦叠翠,溪流纵横,云雾弥漫,优美的环境,滋润了肥壮柔嫩的茶芽,为制作独特的信阳毛尖提供了天然资源 。
2008年,《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国家标准获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GB/T22737-2008,以下称“标准”) 。标准规定了信阳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图1),信阳两区(浉河区、平桥区)八县(罗山县、息县、淮滨县、光山县、新县、潢川县、商城县、固始县)均属于保护范围 。标准也规定了信阳毛尖加工工艺,如下:
手工炒制:鲜叶分级→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毛茶整理→再复烘 。如采用筛分方法,分级可在摊放后、生锅前进行 。
机械炒制:鲜叶分级→摊放→杀青→揉捻→解块→理条→初烘→摊凉→复烘 。如采用筛分方法,分级可在摊放后、杀青前进行 。
图1 信阳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标准虽然规定了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但是在信阳八县两区的茶企和茶农制茶实践中,存在差异 。制成的信阳毛尖,外形有针形和扁形,茶叶内质有清汤和混汤之争等 。
二、优势
1.信阳毛尖是一张“金名片”
信阳毛尖是信阳市的“金名片”,外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馥郁持久而享誉海内外 。2014年,信阳毛尖传统采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17年4月,信阳被授予“中国毛尖之都”称号 。2017年5月,信阳毛尖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信阳毛尖主产区茶叶品牌和茶叶加工技艺蓬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