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茶的历史及市场数据( 六 )


传统手工炒制法,即沿袭信阳毛尖茶传统手工炒制的方法,此法制作工艺考究 。优点是投入成本低,可出信阳毛尖精品,保持信阳毛尖茶正宗传统的色香味形及品质 。弊端是对炒制者技艺要求高,劳动强度太大,工效太低 。半手工半机械制制法,重点是解决生锅杀青、揉捻实现机械化作业,而熟锅的理条仍沿用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 。优点是成本适中,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工效明显提高,干茶质量稳定,外形更加紧细,成品茶外形及品质与传统信阳毛尖茶差别不大 。缺点是所产干茶色泽稍暗,有时碎末偏多 。机械炒制,特别是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名优茶生产线,滚筒结合微波杀青,远红外提香设备,高效的连续化作业,使用清洁无污染的天然气为能源,实现鲜叶进厂不落地、清洁化、连续化生产,使茶叶机械化生产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引进的名优茶机械化生产线真正适合信阳毛尖加工的,几乎没有 。原信阳五云茶叶公司2009年从浙江富阳引进的先进的信阳毛尖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其实并不适合信阳毛尖加工 。多数茶叶企业还是从茶农手中收购毛茶(半成品茶),经过精细加工,以满足市场需要 。所以,适合信阳毛尖安全性、清洁化、连续化的机械炒制技术和设备,还需要企业、高校、学会、政府等,一起努力研发 。
2.分类指导浉河区和各县产茶区的茶叶加工生产
浉河区制作的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普遍有“浑汤”现象,信阳商城、固始、潢川等县产茶区,制作的信阳毛尖外形略扁,普遍 “清汤”,“形似龙井神似毛尖” 。既然差别比较大,一时难以解决争议,可以分类进行指导,发布信阳毛尖制作中存在的差异,求同存异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用科学实践,判断浉河区“捂青”和商城县“吹凉”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发布成熟的科学的信阳毛尖加工工艺,供茶农改进茶叶加工技艺 。
同时,在实践信阳毛尖品质再提升的工作中,应该吸取历史经验和各地制茶的优点 。制茶的过程,其实就是茶叶失水的过程 。在鲜叶摊放阶段,注意把握摊放时间(摊放时间短,失水差;时间长,容易降低茶叶鲜灵度) 。在制茶工序中,注意及时吹凉茶叶,避免氧化 。在烘焙阶段,尝试引入六安瓜片“拉老火”的工序(暗火出香气,明火出滋味) 。通过不断努力,使信阳毛尖加工工艺不断传承和完善 。
3.进一步摸清信阳毛尖“浑汤”的原因
信阳毛尖“浑汤”形成时间约在2005年以后,此前的信阳毛尖的质量还是整体相对稳定的,符合信阳毛尖标准的,且是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终端或成品销售,这就要求生产者的茶产品质好才能有持续的市场购买导向 。但是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大和发展,信阳毛尖逐步由成品茶向半成品茶销售过渡,茶农加工半成品茶到市场销售,收购大户或销售专业户再进行二次加工成品销售,正是这种销售模式的变化,再加上制茶劳力的逐年紧缺,制茶工艺的半机械化、机械化的转变,茶叶初次交易质量把关的脱节等,导致茶叶在一系列环节中出现浑汤可能成因 。
信阳毛尖的“闷杀”过程产生的浑汤 。现在信阳毛尖鲜叶杀青大部分为机械化杀青,杀青机多为40-60型滚筒杀青机,由于急于做出来半成品于早市出售,鲜叶摊凉失水不到位就杀青已是生产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杀
前鲜叶含水量过高,相应的水蒸气在筒内形成闷杀,此为“浑汤”形成的可能因素之一 。
信阳毛尖揉捻工序产生“闷揉”致其浑汤 。鲜叶杀青后,本来应该再摊凉失水,又普遍因摊凉时间不够而热揉,现在信阳毛尖做条有两种工艺:一种是40型小揉捻机揉条,含有温度的杀青叶在筒内揉捻成条,运动产生散热不畅;另一种是传统茶把上安装机械顺时针方向在斜锅内做条,由于锅内有温度存在,致使连续揉捻茶叶热闷而汤浑,而传统工艺顺时针揉三圈左右上下抖炒两次以利茶叶散热,因此这两种方法闷揉致汤浑,是造成“浑汤”的可能因素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