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调理脾胃常用穴位( 二 )


三 中脘 “中”意指中间 , 正中而言;“脘”指胃府 , 是胃的“募穴” , 故名中脘 。
位置:肚脐上4寸(一个手掌宽) 。
主治:胃痛、腹痛、肠鸣、呕吐、泄泻、痢疾、脾胃虚弱等 。
四 内关 “内”手之内侧 , 近于侯脉之“关”位 , 故名内关 。
位置:腕横纹中点上2寸(三横指) 。
主治:急性胃肠炎、心脏病、消化不良、癫痫、胃痛、胸胁胀痛、肘臂痛、失眠、精神病、神经衰弱、小儿惊风等 。
五 三阴交 “交”指交会处 , 该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 , 故名三阴交 。
位置: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 , 胫骨后缘 。
主治:肾绞痛、消化不良、肠鸣腹泻、腹胀腹痛、月经不调、脾胃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难产、阳痿、遗精、尿潴留、水肿、失眠等 。
3.脾虚艾灸什么穴位?
小儿脾胃虚弱的症状:孩子消瘦或过胖、脸色发青或黄、易流口水或口水过多、舌苔白厚或黄厚(黄为有热)、口唇干或裂(多为脾虚有热)、易出现湿疹(湿疹的病根在于脾胃虚弱、生湿化热)、厌食或饮食过多(无节制)、腹部胀大或腹胀有气、排气多或放屁有味、腹泻(包括大便次数多 , 大便质地不好如蛋花样便或便水或水便分离)、便秘(包括大便干如球状、大便几天一次、大便头干后正常、排便困难 , 多为有热 , 也有单纯脾虚的)、尿床频繁或小便偏多等 。
以及孩子主诉的腹痛等 。
艾灸治疗取穴:大椎 , 身柱 , 中脘 , 神阙 , 胃俞 , 四缝等 。
我看过一个资料说:小儿常灸大椎 , 身柱可提高免疫力 , 促进孩子生长发育 , 
大椎穴的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 。
身柱在背部正中线上 , 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时采取俯卧位或者俯伏坐位 , 先定大椎穴 , 然后定身柱穴 。
身柱 , 身体的支柱之意 , 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 , 中气不足出现的喘息 , 大气下陷出现的脱肛 , 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疼痛等症 , 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 , 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 。
小儿脏腑娇嫩 , 功能尚未健全 , 特别是肺 , 脾二脏较弱 , 因此小儿易患感冒 , 发热 , 咳嗽 , 哮喘 , 腹泻 , 消化不良诸症 。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
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孩子们艾灸身柱一个月 , 大多是孩子食欲和体重都有明显增加 。我在临床喜欢用中脘和神阙治疗脾胃虚弱也经常会收到很好的疗效 。
很多家长更注重给孩子的施灸时间 , 这个没有一定的时间 , 要看自己孩子的年龄 , 配合程度 。
2岁的以内的孩子 , 每穴艾灸5分钟左右 , 热度温温的即可 , 就是用温和灸 , 3-5岁的孩子 , 可以每穴艾灸5-10分钟 , 也可以大椎和身柱回旋灸一共10-15分钟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孩子艾灸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
关于时间 , 不要看得很死 , 要灵活运用 , 如果宝宝配合的很好 , 那么我们就多灸一会 , 如果宝宝不配合 , 那么我们就只能少灸一会 。少灸了 , 热度还不够 , 效果肯定会打折扣 ,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 , 等到宝宝睡觉的时候 , 我们可以抓紧时间 , 帮助宝宝施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