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幼儿好告状( 二 )


3、幼儿的告状与其年龄特点有关 。小班幼儿处在自我中心阶段 , 告状的内容多属于自身利益有关的 , 要求解决的强度高 。中班幼儿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 。大班幼儿则更多地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年龄小 , 心理简单 , 心理有了什么思想、情感马上就会表现出来 , 行动也特别容易外露;不像年龄较大的孩子 , 心理比较复杂 , 善于掩饰自己的思想 。
所以 , 往往由于一点具体的小事 , 就极易引起他们的矛盾、纠纷 , 甚至动起手来 , 矛盾多、纠纷多 , 当然“告状”的也就多了 。
4、幼儿告状与幼儿的个性有关 。个性活泼开朗、外向 , 善于交往的幼儿告状的次数多 , 且属“检举型” , 个性内向、胆怯的幼儿则很少告状 , 且属“保护型” 。
(二)告状的原因本人认为孩子的告状不完全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 告状的背后能反映出孩子许多的心理现象 , 作为教师必须真正读懂孩子告状的“信息内涵” , 并做出正确的处理反应 。本人认为孩子告状一般是处于以下几种原因:
1、直接原因(1)直接诱发“告状”事件的原因:①幼儿自身受到侵犯 , 希望通过告诉家长得到同情和保护 。②班级规则或荣誉受到损毁 。③某些事情触动了幼儿的嫉妒心和同情心 。
(2)幼儿心理方面的原因:①幼儿的自我防御本能 。②幼儿有希望他人认可的心理需要 。③缺乏交往技巧 。④判断力较差 , 依赖性较强 。
(3)对别人的行动产生了误解如:相互间玩游戏时 , 由于对方不慎而造成的无意伤害 。
也有一类属“恶人先告状” , 自己欺负了别人 , 企图通过告状得到父母和老师的庇护 。
2、间接原因:
(1)普遍缺乏对幼儿独立意识 。
(2)过分关注或夸大幼儿的情绪体验 。
三、幼儿告状的误区在幼儿之间的交往中 , 当幼儿遭遇到不合理、不公平时 , 许多幼儿就会选择到幼儿园里的最高法官——教师处告状 。这种告状是幼儿心中有不满而采取的外显情绪的行为反应 , 如果能得到教师的认真受理 , 这必能让幼儿消消气 , 甚至是出出气 , 这对其心理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 , 对待幼儿告状存在以下不正确的处理方式 。
1、不予理睬有的老师认为幼儿的告状都是无理取闹 , 你越理会就会告的次数越多 , 最好不理睬 。有的老师只要幼儿一告状 ,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 , 都会表现出不耐烦 , 还没等幼儿表达清楚就以“我知道了”、“我一会看”等等来回答或不问青红皂白的就责怪幼儿 。
2、应付式还有的老师遇到幼儿告状时 , 惯以“哦”、“我知道了”、点点头等方式来应付幼儿 , 说后并没有具体的处理方式 。
3、一味的鼓励有的老师认为 , 幼儿的告状是一件好事 , 是幼儿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 值得鼓励 。因此 , 老师只要有幼儿来告状 , 第一反应就是对幼儿表扬一翻 , 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幼儿爱告状的习惯 。
4、一味斥责有的老师为了不要让幼儿养成爱告状的习惯 , 就采取另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斥责 , 不管有没有理 , 先责备一顿在说 。在幼儿园中 , 经常会听到孩子“打小报告”的声音:“老师 , 老师 , 阳阳打我了 。”“老师 , 明明不收拾玩具就去吃点心 。”对于这种告状的现象出现的次数十分频繁 。如何正确对待这种现象 , 根据幼儿心理需求、认知水平来正确教育 , 是幼儿教育中值得研究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