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幼儿好告状( 三 )


我们通过对某园中、大班一个月内的调查内容加以记录表明:平均每天每班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 , 有的幼儿每人每天告状次数高达5次之多 ,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
1、寻求帮助类的心理——体谅、安慰和鼓励“老师 , 我的小汽车被他抢走了 。”有时候孩子告状是想让你帮助他 , 但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 , 孩子的本意是:“老师请您帮我把玩具要回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及时把孩子叫到一起 , 讲清楚道理 , 教育他们玩玩具的方法 , 可以两个人一起玩 , 也可以你先玩一会 , 然后我在玩一会儿 。孩子分不清打人、撞人的有意和无意的区别 。
孩子们在一起玩难免会你推我、我碰你 , 但有的孩子就以为自己受欺负了或吃亏了 , 马上就去老师那儿告状:“老师 , 他打我 。”遇到这种情况 , 教师应该积极调解开导孩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 , 不小心碰了一下是无心的 , 没关系的 。小朋友在一起玩难免会你碰我一下 , 我推你一下 , 以后在玩时 , 你也会不小心碰到别人的 , 要多原谅别人 。
”2、是非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视之为可喜现象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从心理学角度看 , 一般将道德分为三个基本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在婴儿阶段 , 已经初步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 并能做出合乎成人要求的道德行为 , 在幼儿阶段 , 儿童的道德认知进一步得到发展 。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 。
比如:孩子“打小报告”、“平平抢了别人的玩具 。”“明明不收拾东西就吃点心” 。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已经是幼儿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道德判断 。对于这类小报告 , 老师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 , 并应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 , 然后给予认真的指导 , 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
3、试探的心理——表明正确的态度比如 , 一次吃饭时 , 老师正忙着给孩子添饭 , 晶晶突然说:“老师 , 辉辉一边吃饭 , 一边玩玩具 。”老师正忙着 , 也没当一回事 , 随便说了一声:“喔 , 我知道了 。”继续给别的小朋友添饭 。当老师添完饭后 , 看见晶晶和辉辉都在一边吃饭一边玩玩具 。有些孩子不能做出是非判断 , 因而来试探老师 。对于这一事情的处理反映 , 如果老师持肯定或不在乎的态度 , 幼儿则会模仿这一行为 。
对于这类“小报告” , 教师应严格按照幼儿常规及行为准则 , 做出正确及肯定的处理 , 避免孩子模仿 。
4、引起大人的注意——默默地关注着 某个场面 , 几个孩子在追逐嬉笑 , 其中一个孩子急急地跑来说:“老师 , 他追我了 。”教师还没来得及开口 , 孩子就已经高兴地跑掉了 。孩子的这一举动并不是想告谁的状 , 而是想让大人看着他游戏 , 对于这种情况 , 教师没必要去理会 。只要对他笑一笑、
3.如何对待幼儿的 告状行为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 , 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 我们教师可以发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繁 , 他们告状的频率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在幼儿教学中 , 教师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幼儿的各种行为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 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 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使得教师消极的应对幼儿告状 , 对待幼儿的态度较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