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幼儿好告状

1.如何处理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何对待幼儿好告状

文章插图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 , 我们教师可以发幼儿告状行为发生频繁 , 他们告状的频率远远高于我们的想象 。在幼儿教学中 , 教师科学、合理的处理好幼儿的各种行为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发展 , 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正确引导、教育 , 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有限使得教师消极的应对幼儿告状 , 对待幼儿的态度较差 。
所以希望了解幼儿为什么会告状?幼儿告状的动机是什么?教师的应对现状是怎样?从而探寻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 使得幼儿伴随着良好的行为打下人生的良好基础 。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
1.幼儿“求助”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求得教师解决纠纷或请求保护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它在幼儿的告状行为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 , 幼儿之间可能会出现争抢玩具、意见不合、以强凌弱等现象的纠纷 , 当这些纠纷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 一方或双方就会告诉老师 , 以求得教师的公正裁决或给以保护 。
2.幼儿“表现”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了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表现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 , 幼儿往往通过告其他幼儿的状来突显自己 , 从而让老师来多关注自己 , 表扬自己 , 进而得到自己心里的满足 。
3.幼儿“检举”型告状
这是幼儿为打抱不平或维护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 。
2.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摘要: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非常常见 , 教师如何正确的处理关系着幼儿今后的发展 , 因此必须谨慎 。每个幼儿都有起个性特点 , 教师应多给予心灵的支持与爱护 。本文阐述了幼儿告状的类型、表现及原因 , 针对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处理方面存在的误区 , 给出笔者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正确对待 幼儿 告状行为一、告状的涵义与幼儿的实际交往中 , 幼儿的告状行为很常见 , 集中年龄为三至四岁 。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 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孩子爱告状 , 是让幼儿教师为之头疼的一个问题 。那么 , 到底什么是幼儿告状?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就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 。
二、幼儿告状的特点及原因(一)告状的特点1、幼儿告状的内容从直接与个人有关的内容逐步发展到同伴与同伴间的内容;告状的动机从受了欺负需要教师保护 , 逐步发展到关心同伴需要教师帮助解决;其要求解决的强度也是由个人→同伴→同伴与同伴之间 。
2、告状与幼儿的认知发展、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 , 善于观察 , 关心周围事物的幼儿 , 易向老师告状 。由于幼儿的道德判断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 , 具有客观的性质 , 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 , 对于什么是是非、好坏和善恶还不能独立地进行判断 , 带有明显的直观、具体和肤浅的特点 , 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 。
所以 , 对父母和教师就有很大的依赖性 。为此 , 年龄越小 , 告状的频率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