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闭症儿子办融合幼儿园,如果拼妈是命,那就拼吧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我对孩子最大的期盼 , 是他可以有一份工作 , 能自食其力 , 能独立居住 。 我最向往的退休生活 , 是像一个普通老太太一样 , 孩子离开家了 , 我可以在门口跳跳广场舞 。 ”
这样的期待 , 对一般人而言 , 或许不值一提 , 而对于高三男孩的妈妈邹平而言 , 却是为之倾尽毕生心血 , 也难以实现的愿望 。
为了这个愿望 , 她已经抗争了十几年了 。 对她而言 , 生活没得选 , 必须要改变环境、改变社会意识 , 否则 , 如果她走了 , 她的儿子将无人可依 , 陷入难以想象的境地 。
她能做得到吗?
01.出生健康指标满分的孩子有点不对劲儿
2003年5月20日早上8点 , 阳光从窗户玻璃上倾泻下来 。 一对母子被推出了产房 , 小家伙足足有8斤重 , 眼睛黑溜溜的 , 长得白白净净 , 各项健康检查指标都是满分 , 一切看起来完全正常 。
邹平给孩子取名叫王子 , 初为人母的她对孩子很上心 , 常常看当时流行的育儿书《零岁方案》 , 对照书上的标准 , 孩子的各项身体发育指标也都完全合格 。
孩子出生后几个月邹平就去上班了 , 白天爷爷奶奶带孩子 , 说孩子很难带 , 当时没有警觉到:
小时候 , 孩子吃奶不会像别人一样主动寻找;大一点去公园 , 换条路线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 。
两岁之前孩子没有任何语言 , 在有语言之后 , 家人都觉得孩子记忆力不错 , 家里挂的英文单词挂图 , 爷爷教一两次就会背 , 大家都觉得孩子记忆力挺好的 。
但是 , 孩子的目光不和人对视 , 你去看他 , 他眼神就移开 。
为自闭症儿子办融合幼儿园,如果拼妈是命,那就拼吧
文章图片
▲儿子王子一岁之前还可以和大人眼神对视 , 一岁之后这样的互动就越来越少了
三岁时报名幼儿园 , 老师也发现孩子有些异常 , 建议他们去医院看 。 邹平和丈夫带孩子去医院做了一次全面测评 , 一张长长的问卷 , 每个问题 , 都只能填“否” 。
自闭症确诊了 , 医生告诉他们:“自闭症属于精神障碍 , 无药可治 , 终身不能痊愈 。 ”
“精神障碍”这四个字就像四个炸弹刺激着她 , 邹平不记得她和爱人是怎么走出的医院 , 只记得夫妻两人在公交站牌下当众大哭 。
02.做康复训练每个月花费一万多
为自闭症儿子办融合幼儿园,如果拼妈是命,那就拼吧】2006年儿童节的第二天 , 邹平在网上搜到一家康复机构 , 每天做干预 , 一个月至少要五六千元 , 这已经是最低的标准 。 家里条件不宽裕 , 邹平夫妇跟爷爷奶奶商量的结果是:夫妻不要辞职 , 全力保障孩子的康复开支 。
爷爷每天坐公交车带孩子去北环康复 , 康复运动的强度很大 , 在训练时孩子不配合 , 大哭大闹 , 又爱生病 , 三天两头不是肺炎就是支气管炎 。
爷爷说 , 身体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 需要你们来了 。
2006年12月 , 邹平辞去了国企的工作 , 全力陪孩子康复 。
对于自闭症孩子 , 如果只是在康复中心训练 , 晚上回家家长不给孩子巩固 , 效果要差很多 。 于是 , 邹平在康复中心旁边的城中村里租了个十来平米的房子 , 白天去中心 , 晚上一对一地干预训练 , 这对邹平来说是陌生的、跨领域的 , 要学习各种康复训练的辅导知识 , 压力很大 。
后来 , 她听人说青岛有家很好的康复中心 , 就带着孩子去青岛 , 跟别人合租房子 , 继续高强度的康复训练 。
在青岛 , 住宿、学费都比本地高 , 最低标准一个月花小一万块 , 坚持了快一年 。 当时 , 邹平想 , 孩子前前后后康复了两年 , 都快5岁了 , 自己还从来没见过普通孩子的生活 , 也想让孩子体验一下普通孩子的幼儿园生活是怎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