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生小孩不能躺床,医生也不入产房,古代的妈妈到底怎么生小孩?( 三 )


孩子生下了,快抱开!
孩子平安降生后,又是什么情况呢?
古装剧里常这么演:产妇费尽气力生下宝宝,虚弱急切地说:“快把孩子抱来给我瞧瞧。”历史现场的实况不得而知,但若从古代汉医的观点,这个流程却是“大误”。
产婆此时须把孩子抱开,也不可透露婴儿的性别,以免不合期待,让母亲心神受创。因为即使顺利生下宝宝,这场生死马拉松仍未到尽头。血崩不止、胎盘未排出、恶露不尽,皆为重重险关,所以产后三日须密切注意产妇的性命安危,三日到七日也还在观察期。直到确定没有致命的病变,警报解除,便可开始滋补调护,不过也要到三十日后才能正常作息,就像现今熟悉的“坐月子”一样。
陪伴产妇的“三姑六婆”
但生产一定有风险,若不幸遇上难产,除了用汤药催生,医书中还曾留下看产人“神之手”的记录。
由于产妇胎位不正,胎儿的手先产出,稍不慎便可能难产而亡。所幸产婆把胎儿推回产道,又按摩转正胎位,最后终于平安顺产。
类似的记录并不少见,古代希伯来文献中就曾记载功力高超的产婆,以此接生难产双胞胎。汉唐间的医书也说,若胎儿手先伸出来,可将其推回重新生过。有意思的是,医书指示推回之前,可在其掌心写下父亲的名字,威吓一下,“让逆子改邪归正”!
“男性医家强调的是父权感应,但从这个记载可推测,当时的助产者可能具有急救难产的临床技术。”专家分析:“整个生产过程不会有医者在旁,看产人其实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然而,医书由男性撰写、收录、建立医疗知识系统,这一群默默提供产妇支持的助产女性,难登“大雅之堂”。漫长历史中,她们只属于传统三姑六婆之一,没有医者之名,没有话语权,却可能是真正实践、传授产育知识的专业者,陪伴妇女度过生死难关。
产房|生小孩不能躺床,医生也不入产房,古代的妈妈到底怎么生小孩?
文章插图
坐月子、胎教、少吃酱油,若不说是古代医方,可能会以为是妈妈论坛的经验分享。专家以“历史的底层”来解释。传统史学关切大体系、大制度的更迭流变,然而天翻地覆的兴亡背面,许多常民观念其实默默沉淀在历史长河底层,千百年来未曾改变,至今仍深!
温柔生产,找回产妇医疗主体性
综观古人孕产历程,与现在最大差别当属“生产体位”,究竟女人为何从站立或半蹲,转向平躺着生孩子?
专家分析,垂直体位是过往东西方普遍的分娩方式,转向平躺式,大约在 18-19 世纪医院制度兴起后。
生产空间从熟悉的居家移往机构化,孕产主体由产妇转向医生,逐渐改变了妇女的生产经验。
以医生为运作主轴,妇女躺平成为更方便医疗处置的姿势。通过现代医疗的帮助,许多高风险孕妇得以顺利生宝宝,大幅降低难产丧命的机率。然而,高度医疗化的介入,也将生产与女性主体经验隔绝开来,扭转了以产妇为中心的分娩历程。
历史就像一个巨型资料库,通过认识不同时空的人类经验,能帮助我们反思,了解到当下身处的环境和其中的现象,不一定是唯一选项。这不仅仅是研究生育史或女性史的关怀,也是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产房|生小孩不能躺床,医生也不入产房,古代的妈妈到底怎么生小孩?
文章插图
“温柔生产”是近年兴起的生育运动,希望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措施,找回“以产妇为主体”的产育经验。通过充分讨论、理解与支持,陪伴产妇面对生产各个时刻,上医院、居家生产、蹲着生、在水里生……让女性有机会“选择怎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