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孩子喜欢的书和学校推荐的书常常不是一种类型?

火爆的童书市场上,学龄前孩子阅读的绘本和科普书占据了大半江山,父母们有着强烈的动力,希望孩子通过快乐阅读获得更多知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筛选童书时会考虑孩子的兴趣、阅读的速度,以及图书的内容是否适合,如果孩子不喜欢这本书,父母往往也没有意愿甚至没有办法强迫孩子去接受。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阅读兴趣被不断鼓励,关于“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这个问题也无须抛出,只要在父母引导下且是孩子喜欢的知识就是有价值的。
在小童书微信群,有一位群友曾这样问:“上了小学后,孩子在学前阶段看的科普书会不会显得特别重要?”这位家长已经在思考学前所接触的知识在上小学以后的价值有多大。笼统地说,所有的知识当然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从分数的角度来说,那就未必了。因为学校是一个有统一教学模式的组织,它不会像父母那样为自家孩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在《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中,作者陈彬莉记录了她在内蒙古自治区W县进行的田野调查,在采访了多位老师和学生以后,她发现在当下的中学教育中,判断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依据主要取决于什么知识会进入高考考核的范围。这意味着当孩子进入批量生产人才的教育流水线上时,知识的范围被大大缩小了。可能很多小学生家长已经感受到了,学校推荐阅读的书和孩子自己喜欢的书常常不是一个类型。
如果只按照学校规划的知识来学习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很可能孩子会把分数当成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而放弃了把阅读当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再回到那位群友提出的问题上,科普书里的内容未必是小学里要学到的,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也不一定是分数能反映得出来的。有时候阅读是这样一种功力,当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考试大纲后,仍然保有对课本以外知识的好奇。
今天书评君带你看的这篇文章摘编自《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文中提到的W二中、W一中、Wh中学都是内蒙古自治区W县所属的高中,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紧张的高考备考。学校教育需要为知识划出边界,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本身是有边界的。规避应试教育的唯分论,是学生从踏进学校的第一天就要思考的问题。
原作者 | 陈彬莉
摘编 | 王一
学校|为什么孩子喜欢的书和学校推荐的书常常不是一种类型?
文章插图
《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陈彬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6月版
01
一些知识受到重视,
而另一些知识则被忽视
什么知识是有价值的?在当下的中学教育中,判断的依据主要在于什么知识会进入高考考核的范围。
我们国家目前的高考还是以统一为主,考核内容由教育部或者省考试中心统一规定。为了给地方教学以及应试以具体的指导,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统一下发考试大纲。考试大纲成为中学尤其是毕业班最权威的应试的纲领,决定着哪些知识应该进入教师以及学生的视野,哪些知识应该被忽略。
换言之,考试大纲将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边缘知识,核心知识又进一步细化为考试大纲上一个个知识点。边缘知识处于考试范围之外,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每一个行动者在自身所设定的应试目标下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一类知识。这样,各类知识围绕考试形成了一种等级序列。学生对核心知识产生了一种工具性的偏好,对处于考核范围之外的边缘知识则产生了一种排斥。由此,高考通过考试大纲的方式在调配着教师以及学生的注意力分配。
我们给学生发考试说明,一人一份,到最后阶段就一个点一个点地讲,怎么把握每一个知识点,把握到什么程度。然后把知识点串起来,这个知识点和那个知识点之间是什么关系。(W二中政治教师,k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