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什么孩子喜欢的书和学校推荐的书常常不是一种类型?( 四 )


“高考政治是标准答案,我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尽量全面一点,尽量什么都点到,然后拣主要的,把握要点来答,只能这样。专家出题有主观性,特别是做文科答案的时候,尤其是政治答案,政治答案其实挺难做的,比如我们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总讲是经济角度,但是今年出题就不一样了,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哲学角度。所以所有的老师都在反对,但是也只是过后反对,人家当时就当这个是一个采分点。
这个问题就很难处理,对我们老师来说难就难在这,我们平时教的东西有可能扣不住专家的答案要点,所以没办法,只好做题,就拿人家那题,特别是明年3月份开始,3个月就做题,得做十本八本的,当然不是全部都做,而是浏览,浏览所有的题,总结他的答案,这样把面罩住,到时候就是说有五点答案我们能答出四点。”(W二中政治教师,kxz)
高考的主观题在很大程度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标准答案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阅卷者的行为,但是在实践的运作中,“题海战术”却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应对这一问题时所采取的策略。
在学校应对升学考试的过程中,教育成为一个依据考试内容不断对知识进行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以应试技术为核心的工程,原本充满活力的教育中的丰富性、创造性被降到最低。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格式化”的应试过程,这个过程中没有多样化和丰富性,也没有不确定性。学生的发展被“数字化”为成绩单上的一个分数。
本文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摘编整理自《统一高考与应试体制》。原作者:陈彬莉;摘编:王一;编辑:申婵;导语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