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性教育目的特点


价值性教育目的特点

文章插图
随着教育目的外在性价值取向的破产,教育目的自身的内在性价值取向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教育目的系统运行中,逐渐形成了新的价值判断系统,笔者认为在这一系统中,完整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
(一)教育目的人类性取向
人类是主体社会形态的最高层次,类的发展是人的教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结果 。所谓人类性,它区别于全球性和共同性,是指整个人类的共同性,它是一种新的主体性,是对传统的个人主义的主体性的拷问和反思,是一种共存的类主体性,体现在教育目的上,就是洞察人的类本质、体现时代音符,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鹄的 。
【价值性教育目的特点】首先,哲学思维习惯为教育目的的人类性取向提供了认识视角 。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从各门具体学科中概括和总结出世界的普遍本质和规律,同时又指导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因此,追求普遍、探索共性是从占至今哲学的一种思维习惯 。在哲学上,求真、向善、臻美似乎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终极性的东西 。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上似乎都在追求道德上、品行上、智力上的某种共性,尽管其内容有所不同,但人们不谋而合的追求却是客观的 。
其次,人的类本质为教育目的的人类性取向提供了可能 。世界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整个人类也千差万别,但这都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给人类打上了不同的烙印而已 。就出生的个体而言,整个人类无论从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存在着无限的相似性,它不会因个体生长的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
最后,教育目的的人类性取向是时代的呼唤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拥有这种哲学的思维习惯和个体生理、心理相似性的依据,为什么没有产生教育目的人类性的取向呢?因为科技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人们生活处在一个相互独立的隔离状态,人们不需要相互了解,也不可能相互了解 。而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缩小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传统的人就需要彼此的认同,就需要教育指向全人类,培养人类的共同道义准则,挖掘人类的共同性和相似性要素,为整个人类营造一种相互交流的“共同要素”氛围,使人们彼此融合、和平相处 。
因此,教育对人本身真、善、美的挖掘肯定就会成为日趋重要的世界性话题 。
(二)教育目的民族性取向
“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只能屈从于衰败的规律,只能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的独特性的肉体之中消亡 。”所谓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等特征 。教育目的的民族性是对教育在空间上的要求 。由于世界各民族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环境各异,对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有别,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创造了不同的教育智慧 。
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育目的,都有其特定的民族归宿和民族性格,我们要理解和体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也要从特定的民族背景出发 。这里所谓的“民族性”不是一种固守的、封闭式的停滞状态,而是处于全球化过程中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传承的、发展的,是以全球化的思考方式来从民族性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是一种从全球各种文化的互动中考察疆域问题的思维方式 。
如果说教育目的的人类性取向强调教育作为全球事业的共同性,那它的民族性取向就意味着不能抹杀教育的特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