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星星小镇:一群自闭症家长的自我救赎

【 家长|星星小镇:一群自闭症家长的自我救赎】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成人自闭症患者父母,企图通过打造一个互助式的社区,让自己的孩子过上稳定且有尊严的余生。只是,在缺乏社会系统支持的大环境下,这条自我探索的路究竟能走多远?
采访人员|李秀莉 印柏同
小镇乌托邦
案板前,郭宁伟把一把菜刀放到小智的手里,让他一手握着刀柄,一手按住一颗长尖椒。刀子先从尖椒的头部开始切,速度很慢,郭宁伟的辅助始终没有撤离。20秒后,一颗完整的青椒被全部切成青椒丝,郭宁伟牵着小智的手,一起将其放进了右手边的菜筐里。“很棒!切得很棒!”郭宁伟的表扬没有得到小智的任何反馈,他游离的眼神四处张望,偶尔盯着郭宁伟发出一声语义不明的“喂喂”。“虽然这个口语不一定有作用,但是你的表扬还是一定要有的,增强(反馈)还是要有的。”郭宁伟对身边正在观摩的生活老师说道。
整个餐厅里,除了小智之外的另外15个孩子也都聚集在此。此刻,他们每个人面前放着4块旺旺雪饼和1袋波力海苔,这是今天的下午茶。小智要先切完10个青椒后再吃。“我们做一个示范,然后带另外6个,最后3个让他自己来。”
第一个示范完成,生活老师上手,郭宁伟退到一旁,一边指导,一边用手机拍。“这个数据记录了他的变化,同时作为其他生活老师学习的材料。”郭宁伟转过头来向我解释。但小智看起来不太专注,他的手也在往后退,生活老师将其牵回来,重新放到刀柄上。“通过前面的资料和家长的访谈,我们知道他对刀有恐惧,因为他之前没有运用过刀子。所以我们一上来要建构的就是正确的环节。”建构的难度不宜过大,要让他体会到成功,因此动作需要拆分成几步:取青椒、切青椒、放青椒、取下一个青椒……整套动作需要在两个老师的辅助下一气呵成,中间不能停顿。
这个在常人看起来如此简单的动作,已经是小智练习了许多次的成果。小智是一名大龄的自闭症患者,程度属于中重度。2013年5月,由美国精神疾病协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发布的DSM-5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手册(第五版)》]开始实施。根据社会交流及局限重复行为这两类症状表现不同,手册对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ASD)的不同严重程度进行了分级,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分别为“轻度、中度、重度”。中重度自闭症患者意味着,一生都无法独立生活,需要被人照顾。小智这样的自闭症患者在中国并非少数。2016年,我国有自闭症谱系障碍人群已经达到1000万,居我国各类精神残疾之首。这1000万人群中14岁以上的患者超过800万。而身患自闭症的人群80%以上没有独立行为能力,没有任何社交。
家长|星星小镇:一群自闭症家长的自我救赎
文章插图
周菁(右一)是金寨星星小镇的生活老师,她的儿子也是一名大龄自闭症患者,目前二人一起在这里生活(于楚众 摄)
现在,小智已经是“星星小镇”的居民之一。这是一个还在建设中的自闭症患者终身托养社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由一群自闭症患者家庭共同发起并成立,建成后,小镇可以容纳最多120多个自闭症患者在这里终生生活。现在,一部分先来到社区生活的孩子就暂时在一所希望小学里生活,并作为星星小镇的实验基地“星星家园”进行先期的实践探索,学校距离正在建设中的星星小镇18公里。目前,加上小智,一共16个自闭症患者居住在这里,除了最小的13岁,其他大都超过16岁,最大的已经28岁。
每个来到星星小镇的新成员都要经历一对一的个性化训练,时间大多在一个多月,这一过程被称为“家计划”。“家计划”是小镇建设初期提出来的,为帮助股东家庭的孩子们顺利入住小镇而实施的方案。郭宁伟是星星小镇外聘的行为指导师,帮助培训老师,指导孩子日常的情绪行为矫正。从事自闭症康复训练已经有十几年的他告诉我,相比于其他智力障碍者群体,自闭症患者的两大显著特征就是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他们对环境的改变普遍比较敏感,因此每一个突然来到新环境的自闭症患者可能都会非常不适应,难以直接进入集体生活。“家计划”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顺利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