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父母如何做孩子的策展人?( 三 )


李晓欣:而且这个过程家长不能急 , 那种内卷或者说攀比的心态特别不好 。 小孩子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兴趣 , 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能力 。 我家小孩小的时候去博物馆 , 对艺术完全没有兴趣 。 他那时候特别喜欢车 , 我就带他去汽车类的博物馆 , 他就可以玩挺长时间的 。 现在慢慢长大了 , 他好像对图像越来越敏感了 。 比如我带他去大英博物馆的亚述文明展 , 他会突然说出浮雕里面描绘的狮子是怎么样的一种情绪 , 即便他完全不懂上面是什么故事 。
家长自己不要太早下定论说孩子就是不会喜欢这个 , 或者说你不喜欢一定是我没有给到你什么样的引导 , 所以我要逼着你去接受 , 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态 。
不尊重个人感受 , 就不要说什么美育了
李晓欣:很多时候一个概念 , 不管是哲学性的也好 , 还是一个物体也好 , 它不是单一的 。 我们对某个概念的认知应该结合多个维度 , 这也很切合美育这个主题——它不是单一的视觉或听觉的东西 , 而是很整体的思考和感受的方式 。
回到小孩子的美育 , 我觉得它的最终点应该是要让小孩子能够建立起这种感受的能力 。 现在小孩子接受的信息太多 , 视觉的、文字的 , 有时候人真的就会麻木了 。
我们周末很喜欢带孩子去海边或者山上玩 , 其实一直没有刻意去让他从大自然里感受什么 , 我就觉得其实可以让他慢慢学会在大自然里进行一些反思 , 自己去思考一些东西 , 体会一下某个声音或视觉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 从而开始反思自己的某个情绪或者状态 ,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能力 。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 经常处于信息大轰炸的环境里面 , 很容易产生疲劳 , 慢慢地可能就会失去对某一个事情产生兴奋和动心这样一种感受能力 。
李树波:其实有一个特别基本的点就是尊重小孩自己的感受 , 比如说像我儿子这么大热天 , 别人穿一件T恤 , 他外面还要再套个外套 , 我说你热吗?他说不热 , 好吧 , 我就到此为止 。 其实我真的很想把他衣服给扒下来 , 但是我知道他有自己的感受 , 他觉得不热 , 那就是不热 。
很多家长在不断否定孩子自己的感受 , 那你怎么能够期待孩子尊重他自己的感受?我们这一代就是这么长大的 , 到现在很长一段时间 , 脑子里面还有爸爸妈妈的声音 。 我现在还很受我妈影响 , 觉得就不能打扮 , 稍微怎么样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过分了 。 总之不尊重个人感受 , 就不要说什么美育了 。
还有以后长大了 , 喜欢穿什么类型的衣服 , 或是头发的长短 , 比如说男孩子喜欢长头发 , 女孩子喜欢剃短发 , 其实都会引起一些冲突 , 至少跟父母会有一些价值观上的碰撞 , 这都是考验我们的时候 。
这其实跟小孩在看博物馆的时候乱跑是一样的道理 , 有的时候我们难免把孩子作为家长自己的一个延伸 , 觉得他干出什么事情了 , 他丢我的人了 。 但要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 , 他早就不是我们的了 。
实际上大众对这个年龄的小孩大都是宽容的 , 最紧张的反而是父母自己 。 比如就算我在博物馆里面看到小孩子乱跑 , 如果我看到他的家长是在想办法管的话 , 我就不会特别在意 , 当然破坏展品那种情况确实不能忍 。 除此之外 , 我觉得社会本身应该有那种宽容的心态——大家都是从孩子过来的 , 有时候不是家长不管 , 而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 。
孩子不需要你教他什么技能
他就想跟你平等交流
李树波:以前我就觉得我老公既然是艺术家 , 你应该会教小孩 , 他说小孩不用教 , 后来发现不是不用教 , 是他根本不会教 。 他说他只能教大学生 , 因为大学生已经准备好了 , 随时是等待被教育的状态 。 小孩的话他其实是需要走更长的路 , 才能进入共同合作的状态 。 很多比较好的艺术课程 , 其实老师和小孩之间是一种合作的状态 , 不是我教你什么 , 而是我们共同合作地去完成什么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