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今天下班回家发现一向活泼的女儿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闷闷不乐的 , 我便走过去问 。 "妈妈 , 我真的是个小胖子吗?"女儿突然问道 。 "当然不是了 , 宝贝这样子刚刚好 。 "经过一番询问 , 原来是班上有人说她是个小胖子 , 就是因为她吃太多了 。 (女儿是在学校吃中午饭的)担心她以后会不好好的吃饭 , 对她开导了一番 。
小孩子她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 , 她如果得到一些消极的"暗示" , 家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 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 尤其是对性格方面的塑造 。
"暗示效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无处不在 , 无形之中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而家长对孩子的"暗示"影响更为重要 , 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 , 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 所以家长要重视"暗示效应" 。
文章图片
那么什么是"暗示效应"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 , 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 , 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 , 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
"暗示效应"也叫"格玛丽效应" , 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长得并不是很美的女孩 , 叫"翁格玛丽" , 她常常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 , 但是她的家人跟朋友经常给她鼓励:"你很美" 。 在长久的暗示下 , 女孩逐渐有了自信 , 并且相信自己其实长得很漂亮 。 在她每天照镜子时 , 她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其实 , 你很漂亮 。 "渐渐地 , 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
翁格玛丽周边人对她的夸奖、肯定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暗示" , 她们通过间接而含蓄的方式让诱导翁格玛丽往她们言语中的形象去靠近 , 而事实也证明了 , 这样的暗示确实有效果 。
简单讲就是 , 人们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个体的行为和意志产生影响 。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
一般情况来说 , 由于小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弱 , 所以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 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 。 那么家长运用"暗示效应"的方式不同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
文章图片
暗示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望梅止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时值盛夏 , 曹操亲率部队远征 。 军队出发几个小时后 , 由于天气炎热 , 许多士兵出现严重的脱水、中暑等症状 , 导致行军速度减慢 。 曹操看到此番情景后 , 心生一计 。 他挥动马鞭跑到部队的前面 , 告诉士兵 , 这条路他走过 , 绕过前面的山丘就有一大片梅林 , 很快就能吃到酸甜的梅子 。 士兵一听 , 精神大振 , 立即加快了行军速度 。 最后顺利赶到了目的地 。
家长运用的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不一样 。
“暗示效应”运用得好能够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动力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体悟到积极的暗示的能力的强大 , 不管对孩子和成年人的性格都是具有效果的 。 而孩子他心思比较单纯 , 家长的积极暗示对孩子的效果更为明显;积极的暗示可以给他带来无限的动力驱动他实现目标 。 所以家长要善于利用积极暗示效应从而更好的塑造孩子 。 当然家长本身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
文章图片
“暗示效应”运用不好会让孩子对自己进行否定 , 变得自卑
在我的学生时代 , 爸爸妈妈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我比 。 "看看 , 隔壁家的小伟那么淘气都比你考的好 , 你怎么这么笨?"每当考试我不如隔壁家的小伟考的好的时候 , 家长总会拿这句话 。 所以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我很害怕考试 , 也认为自己这次考试自己肯定考不过他的了 , 进行自我的否定 , 慢慢的也变的自卑起来……
-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因被父母的打击支配的童年不断地自我暗示:我不配!
- 警惕孩子的同伴效应,避免孩子和朋友学坏,父母要学做“势利眼”
- 暗示你孩子“没教养”的三种迹象,做父母需要心中有数
- 孩子能不能长成“大高个”,这4个部位已有暗示,家长不妨自测
- 孩子有以下“懂事”行为,暗示长大情商低,家长别瞎高兴
- 孩子有这5种表现,暗示对父母依赖性太强了,上幼儿园是个大难关
- 孩子未来身高如何?身体这两个部位早有“暗示”,不用等娃长大
- 育儿心理学:别总说孩子是“笨小孩”,父母要警惕“标签效应”
- 孩子不上进?可能是父母不懂“增减效应”,合理运用孩子更努力
- 自信是打开成功的钥匙,善用“罗森塔尔效应”,培养自信的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