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亲戚家的孩子正和我家的孩子坐在一起玩耍 , 我拿了一袋零食给孩子 。 孩子拿到零食之后 , 便直接开了口 , 自己吃起了零食 。
看到这样的景象 , 我提醒孩子说到:"宝贝呀 , 你怎么能够一个人就把零食给吃了呢?弟弟就坐在你的旁边呢 , 分一点给弟弟啊 。 "
没想到 , 孩子摇了摇头 , 依旧自顾自地吃着零食 。 我一看就更加着急了 , "宝贝呀 , 你不能一个人就把零食给吃了 , 你要懂得分享才行呀!"
孩子还是摇头 , "不 , 这是我的零食 , 我不愿意给他 。 "
面对这种情况 , 大多数家长的反应可能都和我的反应差不多 , 就是数落孩子的不是 。 然而 , 就算我们再怎么指责孩子 , 孩子也不能立马转变自身的态度 。
很多父母都特别在意自家孩子是否小气 , 是否会分享 , 毕竟 , 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 所以 , 当父母看到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态度时 , 父母会显得十分失望和生气 。
但是 , 父母是否想过 ,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分享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 , 父母就必须要清楚"三山实验" 。
文章图片
三山实验"的由来及蕴意
这个实验出自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之手 , 也是他最经典的四个实验之一 。
该实验的设计是:
在桌子上放置三座山的模型 , 在高低、大小、位置上 , 三座山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 实验时 , 先让一个三岁的幼儿坐在一边 , 然后将一个布偶娃娃放置在对面 。
此时实验者要幼儿回答两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你看到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第二个问题是:"娃娃看见的三座山是什么样子?"
结果发现 , 幼儿对两个问题给出同样的答案 , 他只会从自身所处的角度看三座山的关系(如两座小山在大山的背后) , 而不能设身处地从对面娃娃的立场来看问题 。
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 。
从这个"三山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 , 一个三岁的孩子只能够从自我角度出发 , 他只能够看到自己所看到的 , 并不能看到别人所看到的 。
这说明一个三岁的孩子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 他不能够站在其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 故也就不能理解其他人的感受 。
这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 , 而一个三岁的孩子身上正好体现出了这样的特性 。
"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幼儿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 , 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 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 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 。
文章图片
"三山实验"表明 , 孩子不愿分享是由于”自我中心主义“
在"三山实验"中 , 除了测试三岁的孩子 , 实验人员还测试了5岁的孩子 。 结果出人意料 , 5岁的孩子不仅能够给出自己的答案 , 还能站在娃娃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
"三山实验"告诉我们的一个更加深刻的道理便是 , 孩子是否会分享 , 是否愿意去分享 , 实际上是与孩子的年纪有着密切的关联 。
与三岁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同 , 4到5岁的孩子在思维上有着更加明显的变化与区别 。
4-5岁的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
(1)认识到别人与自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观点 , 意识到自己拥有思维、内心活动并开始自我反思;
(2)开始拥有内心活动;
(3)开始自我反思;
(4)对自己的认识从生理、行为等外在特征扩展到恒定的内在品质:人格特质、价值和意识形态等;
- 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染上“白血病”?医生:都怪家里这3样东西
- 为什么说“话痨”的孩子都是“潜力股”,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
- 为什么越来越多孩子“早熟”?医生:都怪家里3样东西
- 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自觉?
- 为什么“儿大要避母,女大不避父”?先别急着反对,看完再说
- 为什么要让孩子去好学校?“圈子定律”表明,交友圈决定人生格局
- 为什么孩子作业都是在“考验”父母?学校这种教育方式有用吗
- 为什么孩子越管越不懂事?家长若懂得“白熊效应”,教育会更轻松
- 如今的农村小孩儿,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家长无计可施!
- 为什么有的女人总是生不了男孩?或许与这3个原因有关,不妨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