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为何杠上拼多多( 五 )


除了以上这些“温良恭俭让”的办法外 , 拼多多也用了一些剑走偏锋的办法 。例如 , 本文所讨论的 , 让用户去买特斯拉 , 自己来补贴 。通过这样的手法 , 尽管特斯拉还是没有授权拼多多销售自己的商品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消费者却扎扎实实地感受到了拼多多的存在 。在相当程度上 , 这对于拼多多来说已经是足够了 。
当然 , 如果运气好的话 , 拼多多还可能通过这样的策略收获更多 。事实上 , 在今年的上海“五五购物节”上 , 拼多多已经用过了一次同样的策略 。5月4日晚上8点 , 拼多多以“五五折”的价格上线凯迪拉克XT5豪华版、大众途观、大众途昂等首批30辆上汽集团旗下的品牌车型 。官方每辆直补最低超过10万元 , 最高超过15万元 。活动上线后 , 30辆车马上秒光 。然而 , 在以上消息刚刚放出后 , 凯迪拉克市场营销部部长冯旦就在自己的朋友圈上发表评论说 , 销售的凯迪拉克是翻新车 , 提醒消费者要注意 , 气氛一时之间非常不愉快 。但没过多久 , 凯迪拉克就发表了声明 , 表示该活动是拼多多和自己的销售商百联集团一起发起的 , 车辆是正品 。与此同时 , 还感谢了拼多多给予的补贴 。这样一来 , 拼多多就等于得到了凯迪拉克的官方认可 , 以后要再进行类似的操作 , 阻力就会小很多 。
或许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成功先例 , 所以拼多多这次又采用类似套路 , 和特斯拉来了个先斩后奏 。但谁曾料到 , 特斯拉竟会这么死硬 , 表现出如此坚决的不合作态度 。但这又如何呢?事实上 , 在这次秒杀团购活动中 , 参与活动的车总共才5辆 。即使按照每辆车补贴4万的上限计算 , 拼多多总共要掏出的才是区区20万 。用了这20万 , 就成功刷了一波全网热搜 。从广告学的角度看 , 这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案例了吧 。
两点启发和一点预测
通过以上分析 , 我们可以看到 , 无论是拼多多执意于蹭特斯拉热度 , 还是特斯拉拒不和拼多多合作 , 其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和对应的公司意图 。关于两家谁对谁错 , 孰是孰非 , 我在此不想做更多评论 。或许从这个案例当中总结出一些启示 , 应该是更有意义的 。限于篇幅 , 这里仅简单提两点 。
第一点是平台初始的定位选择 , 对于平台后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知道 , 平台最重要的特征 , 就是它具有双边性 , 其一侧用户的特性对于另一侧用户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学者们在考虑双边性问题时 , 关注点主要是在数量上 , 认为用户对平台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与其相对的另一侧用户的数量 。然而 , 现实证明 , 除了数量外 , 用户本身的特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以拼多多为例 , 它开始时的定位就是“下沉市场” , 因此在起家时就挑选了一大批廉价品牌 , 用它们来吸引“下沉市场”上的消费者 。这一举措当然很有效 , 在很短时间内 , 它不仅成功吸引到了大批消费者 , 还通过平台的“回振效应” , 用积累的消费者反过来吸引了大批的商家入驻 。但是 , 由于初始选择 , 其后期入驻的商家 , 以及消费者群体 , 都会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性 。相比之下 , 那些廉价品牌更愿意入驻拼多多 , 而大牌则会对入驻行为相当谨慎 。事实上 , 我们从其他一些平台的发展上 , 也能看到类似的现象 。举例来说 , 抖音和快手都是短视频平台 , 但快手由于开始采用了“真实化”的策略 , 因此其逐渐形成的调性就是“真实”;而抖音在一开始就选择了“理想化”的设定 , 因此其形象就越来越变得“理想” 。其实 , 究竟形成哪种类型的平台 , 本身并无高下 , 毕竟什么人都要有自己的平台 , 哪种平台都有巨大的市场 。但是 , 不同类型的平台在选择后期战略时 , 可能的比较优势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相比之下 , 抖音理想化的设定 , 让流量集中在头部 , 因此在广告上就更有比较优势;而快手呢 , 其真实化、对等化的网络发展 , 却为电商发展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这个意义上讲 , 如果我们要运作一个平台 , 那么在一开始就应该花点时间构思一下这个平台拥有的调性 , 以及以后想要的发展 。因为一旦平台的调性形成 , 想要改变就十分困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