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的刀,还是“搬家公司”快

“500米的距离,层层加码到3600元 。”
“我知道你家在哪,不给钱就天天上门 。”
“谈好的2000元,坐地涨价至1.8万元 。”
这不是“黑出租”再掀风浪,也不是1818黄金眼里的“新型诈骗”套路,而是国内同城搬家货运公司的“常态” 。
2020年5月,大V博主“川大發”和好友“我是FancyWang”披露两人在“货拉拉”遭遇漫天要价,1.2公里的路程,竟然要收5400元搬运费 。
在搬家师傅不付钱就扔东西的变相要挟下,博主只得妥协,事件发酵后,顶不住的货拉拉发布了致歉整改声明 。
无独有偶,今年7月,歌手吴虹飞曝光北京四方兄弟搬家有限公司恶意加价,前后费用相差一万余元,经监管局调查后,四方兄弟公司最终被罚80万元 。
这尚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数千万没有渠道的普通人只能自行消化被坑的事实 。
消费欺诈、标准模糊、霸王合同……即便有了互联网的加持,各种行业乱象依然屡禁不止,就像横亘在心头的一根刺,拔出来会溅一身血,不拔出来又会溃烂成疮 。
这种复杂的“两难困境”,究竟是谁之过?
“乱象频出”跌破三观
1988年12月,中国第一家搬家公司“利康”在北京挂牌成立,被视为时代的一大进步,过去搬家时“面子搭人情”的老黄历彻底翻了篇 。
然而,再精彩的开头,也不一定能换来对等的结局 。此后三十余年间,搬家公司不断更新换代,在接受互联网的改造后,更是一日千里,据易观数据分析显示,2021年同城货运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5万亿元 。
与市场一起膨胀起来的,还有各种“潜规则” 。搬家公司的门槛并不高,一辆车、几个人就可以做生意,有些甚至没有固定的货车和工人,有活时才会临时雇佣,基本技能、物品安全、合同文本、路线设计等标准近乎空白 。
但这些公司自有一套发家秘诀,就是依靠“高仿”知名搬家公司,再通过网站竞价排名来进入大众视野 。
价高者得天下,上面提到的北京四方兄弟有限公司,就是个中高手 。从2017年2月起,四方兄弟就将某搜索引擎、58同城等资讯类网站的竞价排名作为重要获客渠道,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纷至沓来 。
一旦入瓮,四方兄弟的工作人员便会通过隐瞒收费项目、将计费单位偷梁换柱等一系列手段,赚取高额搬家费 。
上面提到的歌手吴虹飞,就是这种惯用伎俩的受害者 。在事件还原里,吴虹飞搬家的距离约30公里,使用了两辆车、6名搬家工人,按原先约定,各项费用加起来应为1500元~2000元,但7月25日搬家当晚,账单总价达到了1.8万余元 。
“陷阱”一环套一环 。四方兄弟公司的收费标准中,有一项“贵重物品费”,该项下有一条“附加费”,“附加费”中又有一条“楼层费”,直到这里才有则不显眼的说明,“人工搬运需按每人每小时300元计算”,一般人根本无法察觉 。
人工费的计时自然也有文章可作 。吴虹飞的搬家车一辆迟到2.5小时,一辆迟到5小时,但最后全部6名工人均按7小时工时收取费用,对此四方兄弟给出的解释是:“不管是堵车还是在路上,从(发车)开始到结束搬家都算人工费 。”
细思极恐的是,这样的“恶性收费”事件在四方兄弟公司并非初犯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信息显示,2019年7月23日,顾客丁某某原约定的服务费6440元,在结账时变成了21440元,闹上法庭后,最后以四方兄弟公司败诉告终 。
事情发酵后,曾有采访人员来到四方兄弟公司在“天眼查”上的注册地址,发现该地址为一处创意产业园,园内并没有公司从事搬家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