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如何互联网化?

离花很近,离惬意很远,养蜂人的辛苦程度,你很难想象:重达130斤的蜂箱要跟着花期不断迁徙,而装卸则全靠行业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养蜂人,在采蜜站点,他们住在帐篷里,20多天的时间里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
这个行业传统落后,鲜有人关注,却也为技术介入提供了最佳的好试场景 。
相比于消费端的高度数字化,传统农业领域的数字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改造却十分有必要 。以近期资本密集关注的生鲜及冷链物流为例,生鲜损耗高的多数原因都在于农产品产地的产品标准化配套缺失,换言之,源头的标准化、数字化没做好,下游损耗便节节攀升 。
“源头”重要,却也最难做,产业分散、缺乏技术沉淀、缺乏数据积累,对农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更像是“无底洞” 。
传统的产业逻辑的纵向扩张,在企业做大一定规模之后,会往产业上下游筹划兼并整合,实现从原料到终端一个或多个环节产业的一体化 。进入移动互联网阶段,横向整合更为多见,“入口+流量”、“高频打低频”逻辑已经改变了很多产业运作方式,而通常所说的“互联网化”,实际上正是产业的数字化 。
正如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所言,“所有能被测量的都将被测量”,这首先意味着产业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程度提升,接下来自然是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最终则是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 。
围绕这一趋势,《财经涂鸦》调研了成都大农科技——旗下品牌“追花族”致力于发展智慧养蜂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通过智能蜂设备的研发、应用,大数据平台的运营,及产业协作、服务体系的搭建,重塑作业流程 。正如所述,技术介入后,效率显著得到提升——蜂农的生产效率从100箱/人提升到了800-1000箱/人 。
而这只是传统产业(自农业革命至今已有10000年左右历史)再造的一个缩影:生产端的装备改造、中端的数据化、后端质量把控、营销端打造新品——养蜂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几乎都被使用了现代产业手段重新做一遍 。
这样路径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在产业中寻找价值,而是试图“造风口、造跑道”,创造价值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于,新生活方式中的产品创新,对于产业的变革,到底有多大意义?
传统产业的「痛点」与「治愈」
传统的蜂蜜市场是极为分散的,在传统蜂蜜品牌中,规模较大的是冠生园、百花和北大荒,分布在北方地区和华东地区,此外市面上也有大大小小的不同品牌,还包括各式各样农家自产蜂蜜,市场高度分散 。
市场的分散不仅体现在终端品牌上,在供应上,传统的蜂蜜终端品牌对上游管控不严,企业从蜂农手里收回蜂蜜,然后在合作方工厂里浅加工后,推向零售终端 。
“行业里有几个大问题,上游极度分散、蜂蜜产品质量极不稳定和蜂农作业方式极为原始,所以蜂蜜的上游标准化难度特别大 。”等蜂来首席运营官李方圆表示 。
上游的分散体现在蜜源、作物和蜂农的不确定和分散性 。原蜜的好坏完全依赖当地的植被生长环境,但蜜源地不属于蜂农,在多数采蜜区,蜜源好坏全依赖当地经济作物的好坏 。因为鲜花花期不同,种类又全国各地分布,一个地区的采蜜量和蜜源地的覆盖率容纳力也是有限的,换言之,同一个地方有人采过蜜了,这里便无法复采 。
养蜂人普遍是传承式的,生产和劳动的作业方式相对落后 。因为要长期跟着花期去迁徙,他们的生活也非常不方便,这也导致了产出量和蜂蜜质量的极度不稳定 。
传统蜂蜜行业因对上游缺乏管控,只是收蜜之后再浓缩勾兑,其对原蜜的质量要求低,蜂蜜产品也只需满足国家标准数据即可,尽管在食用上没问题,但蜂蜜本身的营养元素和主要的活性物质几乎损失殆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