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沟通——中国式家庭中的主要问题


不会沟通——中国式家庭中的主要问题

文章插图

在中国有些家庭所谓的沟通,就是无休止的争吵以及叹息 。
我们总会把家比作温暖的港湾,然而这只是我们心中的一些期盼和愿望 。现实生活中,家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复杂,有爱,有温暖,也有很多矛盾,争吵,甚至厌倦 。
在我们的家庭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不管是夫妻之间也好,还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好,大家要么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说自话,要么把沟通当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亦或者,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保持表面的和谐,而用隐忍的方式回避沟通 。
因此,无法沟通常常成为家庭矛盾的催化剂,这会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严重问题 。
用控制的方式沟通“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大家长主义了,没法儿沟通,只能顺着他们,在他们眼里我所有的事儿都不重要,总说着家里为我付出很多,压得我喘不上气儿 。”
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或压制对方,而是要达成共识 。
【不会沟通——中国式家庭中的主要问题】所以很多父母其实并不懂得沟通的真正意义,他们认为好的沟通就是让孩子变的听话,如果不听,那就是沟通不到位 。这样的沟通只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内心的隔阂,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对父母逐渐丧失了信任,那些原来可以和家长说的事情,以后再也不愿意和家长分享了 。
用情绪化的语言沟通在家庭中,尤其是夫妻之间,心平气和的说话是一个理论上正确,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这样做的沟通方式 。更多的人在和伴侣交流时只想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
“你总是不洗碗不扫地,什么家务活也不做,这日子真懒得和你过了 。”
“让你干个什么事总是拖拖拖,对我说的话一点都不上心!”等等 。
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将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方式称为暴力沟通,而萨提亚把这样的沟通定义为指责型沟通模式,这种类型的人常常忽略他人的感受,习惯于攻击和批判 。“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 。
在感情中,虽然我们更关注出轨、家庭暴力等重大的问题,但实际上日常挫折对感情的伤害程度要远大于那些重要的问题,并且,长年累月的日常挫折所积累的不满和对抗,也是引发出轨等重大家庭变故的原因之一 。
用冷漠和回避的方式拒绝沟通虽然争吵是一种不好的沟通方式,但比争吵更严重的是冷漠和无话可说 。
在谈到家庭的问题时,有一个概念叫冷暴力,它的特征是没有语言和情感上的沟通,对对方一切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尽可能的将双方的互动降低到最低限度 。双方就像一个隐形人一样,明明就在你眼前,但是却感觉不到对方的存在 。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对沟通在意识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很多人经常把沟通简单的理解为说话,认为两个人只要谈话了,那就是沟通了 。也有的人理想化的人认为,家人是最懂自己的人,因此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不需要多说什么,对方就应该能猜出自己的心思,而主动沟通就是一种“不够爱的表现” 。
当人们对沟通不重视的时候,就会根据以往的经验组织模式自动化去应付沟通中的问题,缺少反思的意识,一旦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要么通过指责别人来推卸自责,要么通过拒绝沟通来表达自己的抗拒 。
身份角色的不对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注定是不对等的,父母更多会处在一种掌控的角色,而子女更多会处在一种被照顾,被掌控的角色,即使再讲究平等观念的家庭,也无法消除这种客观上的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