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与华灿之争,双寡头市场的必然理性?( 二 )


以三安为例,2020年5月,毛利率水平回落到30%左右,这已是近10年来的最低位置,接近2012年那一波周期的低点水平,库存亦处于近5年的高位 。
需求趋淡、单价下调、库存走高、毛利走低,为LED芯片行业带来了全行业的亏损 。而产能与份额越大,亏得就越是厉害 。透视华灿光电的2019年业绩,在实现27.16亿元营收的同时,也录得了9.1亿元的亏损 。
但这并不意味着坏日子总是会持续,通过对利润率、库存指标以及存货周转天数的历史趋势观察,可以发现LED芯片行业在2020年很可能已经触底 。
判断底部区域,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事 。既需要指标窗口的观察,也需要可靠的逻辑作为支撑 。
生成触底判断的第一重逻辑,来自于行业利润率进一步下行空间已经极其有限 。
对于LED芯片行业而言,设备从来不是买来即用,产能也无法一蹴而就 。从设备购建到产能的完全释放,快则一年,缓则二三载 。在2017、2018这两年里,全行业大干快上,均有较大的产能扩充,但随着2018年下半年产业供需情况改变,各厂商放缓了投资力度 。达产的产能在2019年底趋于平缓 。
在2020年Q1,行业毛利率的下滑终于煞住了车,稳定在低位底部水平 。这个时候,部分厂商的毛利,甚至已经低于现金成本,产能利用率也大多回归到七八成,同样处于近年低位 。
生成触底判断的第二重逻辑,来自于对历史的复盘——每一轮景气周期的开端,都源于新需求爆发的驱动 。
和猪周期这种耳熟能详的大众话题不同,除了少数对口分析师,恐怕很少有人关注LED芯片行业的周期性 。
从2009年至今的11年里,LED芯片行业总共经历了三轮周期 。每一轮周期,背景和情节看起来都很类似:LED产品的新需求驱动——产能供不应求——厂家增容扩产——行业需求平衡——价格下滑库存增加——新需求再驱动——芯片企业再度扩产壮大 。
在第一轮周期里,手机、电视等背光源产品需求旺盛,供不应求,推动了整个LED芯片行业毛利率在周期内增长了40% 。而第二轮上升期,是由LED照明产品的需求拉动,始于2017的第三轮上升期,由小间距LED产品需求叠加LED照明产品的高渗透率,行业迎来再次回暖 。
每一轮周期,基本上都沿着这个轨道运行 。在每次周期底部,LED芯片企业都会陷入需求锐减的增长低谷,面临业绩压力,随后又会迎来新一轮的扩产增收 。
因此,就当下而言,LED芯片行业已经趋于触底,根据民生证券的预测,2020年行业新产能增速同比将大幅放缓至10% 。厂商将减少中低端芯片产能利用率 。
这意味着中国LED芯片行业走出周期底部,迎来供需的拐点 。也意味着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龙头企业因此成为受益者 。
对于行业第一名而言,在行业集中度提升,有望重新分割份额的洗牌期打击竞争对手 。用这样的逻辑解释,那些看起来不可理解的行为,似乎便有了答案 。
双寡头竞争下的理性选择
供需和判断相互交织,这就是周期行业的魅力与玄机 。
LED芯片行业拐点将至,但对于三安、华灿这样的龙头企业而言,利润上的拐点,或许还要等到明年 。
作为龙头企业,只与周期同步远远不够 。它们必须要抓住LED产品的新需求驱动 。对于行业而言,这个新需求,正是由Mini LED、Micro LED产品应用起量开启的新一轮周期 。例如采用Mini LED背光搭配的LCD显示,可以使LCD显示画质全面提升,在超高清视频显示应用领域前景广阔,被认为是下一代的显示技术方向 。
凭借着传统LED领域的积累,三安与华灿两家公司,均成功布局Mini LED、Micro LED等高端LED项目 。